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养成教 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对小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从发挥好班主任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紧密结合等多方面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小学生 养成教育 教师示范 家校合作
  美國心理学之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明确阐明了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想使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重要。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小学在一个人的养成教育中,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呢?结合多年实践,我认为要想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发挥好班主任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最为信服的莫过于班主任老师了,孩子经常会无意识地模仿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以,班主任老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各种学习习惯,并发挥班主任教师的引导作用。比如孩子在初入学时,不会写字,教师教孩子写字时,就应该指导孩子写字方法以及书写的具体位置,一笔一划示范引导孩子写规范字,从而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习惯。如果要求孩子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在平时授课时也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比如吐字、发音、停顿,并进行朗读示范,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发挥好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带领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要求学生背诵,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分析,并讨论出身边有哪些规范是符合规范要求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要求的。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从切身体验和观察中理解规范,遵守守则,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遵守规范意识和守则意识的形成,这样也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养成教育的要求。
  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号召学生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关心亲人、爱节约、爱劳动的“小主人”;在社会做一名爱祖国、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小标兵”;在班级体中做一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同学、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中努力做一名团结友爱、遵守公德、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的“小卫士”。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围绕着《守则》《规范》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学校里或者其他场所举行爱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体育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有所思、有所感。
  四、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等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分析判读等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努力,需要大家的共同坚持,需要在各种教育环境和活动中进行一点一滴的渗透教育,常抓不懈。而且,学生的行为转化、品德形成也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因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会时常出现反复,会经常发生变化,这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并多加监督和管理,要有耐心、有爱心,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引导,多督促和指导。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要不断渗透,坚持渗透,坚持课内学科渗透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当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首先,我们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一时之力。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强烈的自制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就能达到目标。所以,在养成教育中,教师一定要突出一个“爱”字,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有毅力和勇气,而且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要有耐心和恒心。比如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要先采集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信息,建立档案,并以“爱心家长”的身份与留守孩子组建“爱心大家庭”。可以每月组织一次生日聚会,为留守孩子集体过生日,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使孩子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另外,也可以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等特殊节日,和家长建立联系,让孩子安心学习。通过这样的“爱心”活动,和孩子拉近距离,收获孩子的信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养成教育工作的实施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样,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需要爱心。在培养学生养成教育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灵活性、趣味性、让养成教育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比如,新入学学生可开展系鞋带比赛、整理书包比赛;课上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利用一些趣味对话,如“谁能像我这样做?”“我能像你这样做!”“你准备好了吗?”“我准备好了!”等互动活动,反反复复,让孩子用最短的时间,注意力快速集中,并在训练中最终养成好习惯。
  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可以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意味着,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极为重要。
  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紧密结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乃至于一生的成长都负有不可推 卸的监护责任。因此,班主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外,还要利用微信群、QQ群、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家访等不同方式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争取家长支持、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开办家庭教育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引导家长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孩子。家长在言谈举止上要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作为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家的动态以及行为习惯,对于不好的习惯要及时进行纠正和调整。
  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促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简单地喊口号,而是需要教师心中有数,踏实落实;需要家长助力、亲力亲为;需要学校、社会共同重视。只有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担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们一定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1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