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也逐渐地发展起来,这对旅游英语专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迈上新台阶,要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立精干的教师队伍,这对未来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职业院校旅游外语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诟病,需要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实践,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探讨,找到真正的适合路径,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同时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教师责任,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教育;旅游英语;“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38-02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部分在于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行引导,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目前,许多职业院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了对实践能力的锻炼,所以职业院校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计划,可以更好地去促进师资结构的改善,使得我们的职业院校教育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环节。同时,对旅游英语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对语言和专业的实际应用,因为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缺乏实践能力,就难以体现我们院校的特色,所以旅游英语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主动适应校企合作。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旅游从业者相关证书,进入企业锻炼,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能力[1]。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探讨
(一)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我们职业院校最重要的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进行德育与智育同时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并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使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开放和职业性的培训。
(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注重“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完善,建立专业的教师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提高我们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我们院校能够在众多职业院校中具有竞争力。
(三)促进职业院校旅游英语全面发展
我们旅游专业要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进行不断完备,对教师要明确培养要求和建设目标,为他们制订相应的任务和实施方案,使旅游英语专业的“双师”教师能够进行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旅游行业的实践技能,推动学生在旅游行业进行英语应用和就业实践,从而使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
(一)教师欠缺专业复合能力,实践教学有待提高
我们所提及的旅游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所取得的双证,就是教师资格证和旅游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这才是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的简单前提。同样,教师拥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在给学生进行讲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但是,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往往是毕业后直接进行教學,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所具备的双师资格证,也只停留在资格证的证明上,并不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在长期的任课过程中,实践指导能力会比较弱。
(二)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活动缺乏联系
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增强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我们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基础,使学生参与一些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进行实习,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当前的调查中发现,一些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对教学计划的一些要求进行完成,而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和设备,没有相应实训教师的系统指导,会使学生的技能无法得到提高,这就会导致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在实践过程中的活动脱节,无法进行个人水平的提升,使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缺少优势[2]。
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法
在上文中我们了解了“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旅游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现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培养策略,以更好地带动学生和教师的全方面发展。
(一)提高“双师型”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能力
我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加注重教师在教育和科研两方面的能力,这是对整个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把教学中的问题在科研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些企业中的优秀人员与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纳入“双师型”教师队伍,使他们能够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共同进行科研,为企业提供服务,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3]。
(二)拓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
我们在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主要是按照时期来进行划分,分为短期培养和长期培养。
1.对短期培养来说,首先是进行校本培训,由我们职业院校自行地进行组织,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都根据教师的当前水平,还有我们学校发展的特点来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与我们学校的教学特色进行融合;其次是开展校企合作,在一些校外的企业中建立一些实习和培训基地,这样可以使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获取经验进行双师素质的提高。 例如,我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师,每学期要去一些校外的企业进行锻炼,在企业中担任指导教师,也可以针对所教专业进行顶岗实践,主要能够对英语导游、实践英语、文秘方向去进行实践,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提高“双师型”人才的比例。因此,教师在通过这种与企业合作的过程,能够更好地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积累所需要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逐步成为“双师型”的素质教师。
2.针对长期培养,我们可以给教师创造一个提升的平台,让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在知识面扩充的过程中进行促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教师去一些国外学校优秀的院校进行学习,去获取一些实践教学的策略,感受不同办学特色风格,这样也有利于拓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进一步对教师进行素质提升。
三、加强对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
为了使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备专业能力和高素质,符合我们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进行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管理进行改进,突出实践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行业实践过程中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安排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作为一个重点,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把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4]。
例如,我们让学生学习“旅游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旅游史、旅游名胜古迹、文化习俗和航空公司运作等方面的英语知识,对学生听、读、说、写、译能力进行提高,更加注重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进行提升,比如我们可以去学校附近的旅游区让学生利用学过的一些旅游英语与外国游客进行对话,这样学生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下,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不断地探索英语知识。
四、促进旅游专业教学与当前行业发展进行融合
在对当前“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的特点,融入英语专业教学中,主动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另外,我们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保证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高效性,例如我们旅游专业的任职教师要保证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去参与企业实践,同时企业中的兼职教师要以技术骨干为主,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旅游教学与行业发展的融合,就要为学生去探索实践的平台,可以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全面素质进行人才培养。
五、引进高素质人才,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使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可以进行人才的引进,进行教师队伍的扩充。首先,我们可以在社会上进行招聘,招聘一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提升我们“双师”教师的比例。其次,是从一些旅行社或者酒店的企业合作中引进有工作经验和经历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实践指导。例如,我校的旅游英語专业,在与校外一些实习基地合作的过程中,从实训基地调取一部分兼职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而我们学校的一些专职教师,也进入企业中去学习相关的实践经验,这有利于双方共同协作发展,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扩充。同时大量人才的引进,使旅游英语专业更加具有活力,不再是单纯地教学内容传授,而是能够与学生未来的岗位进行有效衔接,这些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5]。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使我们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发挥教学特色,就必须打造一批高素质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这对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同时我们应该制订一些措施与计划,进一步去鼓励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多种证书的考取,如导游证、领队证、旅行社、酒店的行业资质证书。同时,我们要选取一部分教师去相关企业中进行合作,挂职锻炼,让教师和学生一样,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工作经验,把经验转化为教学的力量,弥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实践能力所造成的不足,能更好地使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进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红.谈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8):101,103.
[2]姚欣.浅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5):35-38.
[3]陈涛.谈职业院校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继续教育,2016,6(10):12-13.
[4]惠高峰.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效果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5,5(2):156.
[5]黄美琳.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9):97-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