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策略研究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祎依 宁小春
[摘 要] 为了使当前高校教学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提高专门人才培养的对口度,以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的整合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检索等方法对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当下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开设水平、培养结果、对口就业率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对各校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整合研究,并就存在的问题从互联网+视阈进行了相关策略的研究与探索。
[关 键 词] 互联网+视阈;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080-02
随着当今体育运动损伤及体育运动保健不同需求类型的涌现与分化,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所面对的临床问题、临床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小众化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等来自消费端的需求变化对当今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内容设置、培养目标等深层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当前高校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提高专门人才培养对口度,笔者以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课程资源的整合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高校当下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了解了各校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合研究。因此,面对大数据和网络技术及供给侧改革等时代大背景,笔者试图从互联网+视阈下对当今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策略进行研究,期待能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实践和人才培养成效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互联网+给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建设所带来的利好因素分析
(一)通过互联网+技术可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设置质量,各校获得融合发展合力
随着我国“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广大民众的体育保健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与培养,随之而来的体育运动损伤与康复及体育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但从笔者的社会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看,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使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学生对口就业率和就业初薪水平并不高,跳槽率或转行率保持在56.3%,不仅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浪费,更不利于该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究其深层原因,其中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及教学能力的差异化现象是造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社会认可度水平不高的主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授能力,互联网+技术首先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慕课等形式,形成以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资力量丰富的学校为课程的主要研发核心,从根本上保证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培养目标、考核模式、教学模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其他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有选择、梯队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并通过教学反馈等环节形成建设性意见,为将来课程改革和提升提供一线教学实践,从而使各校获得融合发展合力。
(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为将来职业胜任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体医结合并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并指明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需要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向。该类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我国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发挥体医结合的特色办学指明了方向,但由于民众服务意识与需求的增强,在给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毕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未来职业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适应社会发展和全民健康需求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才具有广阔的市场,学校基础知识的储备并不能满足学生5年之后的职业发展需求,因此时代对高级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自信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只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为将来职业胜任力的提升打好基础才能胜任时代要求和顺应时代发展。而互联网+课程资源整合平台的建设则会使学生获得海量的学习资源和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使学习效率、知识转化率等成效更高,最终会提升他们的未来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性成长。
二、互联网+视阈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一)建立以一流高校为依托、其他学校广泛参与的资源整合与利用课程建设网络,保证网络课程研发、应用与反馈的科学性、时代性与发展性
纵观当前美国常春藤名校的MOOC和我國部分高校相继推出的“高校精品课程”等类型的互联网+课程,不难发现“跨界”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特质,因此使它们的网课内容和资源整合利用上更具有多元化、内容丰富化和体验多元化、引出更加多角度的问题讨论与思考,因此不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具有较好的启发、补充与发展等方面的功效。因此,我国高校在充分分析当下我国社会需求和体育保健需求市场和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需要积极打破当今高校教学体系中长期存在的校际壁垒,积极依托相关教育部门的主持与协调,建立以一流高校科研与教学力量为依托、其他学校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参与模式,通过自上而下的广泛参与,使我国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网络课程的研发水平、知识与实践的应用与反馈的科学性、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知识、实践结构的时代性与学科的发展性得到坚实有力的保障,从而保证我国整个高校教学系统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建立互联网+线上、线下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一定比例的师生互换教学体验,激发普通学校师生广泛的教与学的积极性,缩小校际差距
由于办学层次不同,985、211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校在教学资源、人才引进、社会地位和资源的获得等方面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与普通高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往往造成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不均衡、不平等的发展现状,长期也不利于我国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及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面对这样的发展现实,笔者提出建立互联网+线上、线下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一定比例的师生互换教学体验,激发普通学校师生广泛的教与学的积极性,缩小校际差距。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因此互联网+视阈下的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网络课程的建设,光靠线上课程建设与开发往往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加强校际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一定比例的师生互换教学体验,选派一定比例的一流高校教师支援地缘关系内的普通高校教学,而一定比例的普通高校学生可通过旁听、交换生等途径进入一流高校进行体验式学习,不仅有利于普通学校教师的学习和提升,更有利于激发普通学校学生广泛学习的积极性,假以时日则可有效地通过师生双方面的成长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缩小校际差距,切实提升不同办学层次和水平的高校之间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学习力与教学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及多层次的实习、交流平台,切实落实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实效性
互联网+视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开放、多元化的知识、学科认识与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优质的广泛参与资源,更是我们的课程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与转化的平台,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立体化地去认识互联网+视阈带给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建设的价值。任何教学活动最终的产出都是将对口人才推向市场,接受社会的考验。因此,笔者在进行互联网+视阈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策略研究時,始终以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效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基于时代所赋予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期望和国家一再强调的人才培养观,笔者认为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及多层次的实习、交流平台可切实落实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实效性。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建设,使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和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形成正面激励,而与医院、社会康复训练机构等组织组建实习、交流的平台则为学生接触实际案例、在现实实践中提升专业认识和技能具有很好的帮助,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总之,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已经推行多年,相继取得各种成效,对推动我国人才培养和高校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高校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面对不断涌现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对等难题,积极从课程建设角度进行探索是有适当价值和意义的。但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因此需要多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和长期的教学探索。笔者就互联网+视阈对我国当前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并提出了粗浅的认识,期待更多的一线教师及其他研究者从更广泛和适用的角度进行积极探索,共同推进我国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倩.“互联网+”视阈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8(3):172-173.
[2]吴琦.“互联网+”视阈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3]姚冰洲.高职院校中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开设及建设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
[4]辜德宏,王家宏,钱琦.“互联网+”视阈下我国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6-10.
[5]张川海.“互联网+”视阈下我国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1).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