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专业音乐院校古筝演奏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融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菁
【摘要】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里,古典诗词与古筝作品、古筝音乐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作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古筝演奏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相融教学实验,并总结经验。文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古筝演奏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相融教学的缘起、两者相融教学的可能性分析、融合教学的特点与意义。希望通过这一融合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多方面的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体悟中国艺术精神,提升古筝演奏艺术境界。
【关键词】古筝演奏;中国古典诗词;相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一、将古筝演奏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相融教学的缘起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可合乐而歌,“风”“雅”“颂”即是根据音乐风格所做的分类。由此可见,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尝试将古典诗词作为一把钥匙,帮助学生去理解对音乐作品内容、意境的认知,以及打开音乐表现的大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自信,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二、将研习中国古典诗词纳入古筝教学的可能性
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认为作品很难,实在想象不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演奏出作品的意境;另一种则是完全凭感性去理解乐曲,常忽视了谱本背后的含义。认为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找到合理的进入途径。诗词与筝乐之所以具有融合教学的可能性,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诗词与筝乐在意向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在学生学习筝曲《月儿高》时,我会采用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与乐相通的意境和唐代诗人精神中的辽阔,学生在联想到月色的柔美、清丽时,也不会忽视宫廷音乐的大气端庄、灿烂华美。宋代周敦颐的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可用来引导学生理解客家筝曲《出水莲》的内涵与格调。王中山老师创作的筝曲《暗香》,就是有感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意而作。这首诗形象地刻画了梅花的神韵与香色。前两句中的“数枝梅”对应“独自开”,突出了梅花傲立于凛冬的形象,后两句用“雪”进一步衬托梅的冰清玉洁与独自散发幽香的性格特点,从视觉过度到嗅觉再转化为听觉,达到了丰富的艺术效果。 学生可通过对诗句与乐曲的揣摩,去体会其中相通的孤傲、高洁的气息,从而运用古筝特有的音韵,去细致地刻画梅花的风骨。
(二)诗词与筝乐皆为表达情感的载体
在教学中,学生常拿不准表达乐曲特定情感的方式和分寸,尤其是演奏悲情乐曲时。如河南筝曲《苏武思乡》,开始的曲调深沉、抑郁,节奏缓慢,而后曲调渐趋激昂、苍劲。表现了已近暮年的苏武步履艰辛的在冰天雪地的北海边放牧,由于十多年远离中原,心情十分苦闷、压抑,然而因为怀着对汉朝壮丽山河的思念与信仰,情绪逐渐转向明朗和坚毅,决心排除万难返回中原。当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时,如能读一读“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通过文字的描写来体会苏武身在匈奴心系汉朝,拼死保持汉节与对汉朝的忠诚,相信能更清晰的掌握这首乐曲的情绪基调,并通过左手按颤手法的细腻变化,表现出苏武十多年来,备受煎熬而忠心不改的精神。
(三)诗词的平仄格律可帮助理解筝曲作品的结构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共三十六句诗,每四句换一韵,几乎可看作是九首绝句。春、江、花、月、夜五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意象错落重叠,为读者勾勒了一个游离于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间的浑然无我的境界,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同名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分组循环重尾变奏曲”,传谱标有“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等小标题,乐曲以一个基本乐句为基础,进行“鱼咬尾”式的逐级推进,并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唐诗开篇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所采用的对偶、顶针句法,重复的“海”“江”“月”带有改变节奏的效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诗所采用的问答句式,也与乐曲中对答式的乐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将古筝演奏与中国古典诗词融合教学的特点
(一)拓展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在与筝乐作品相关联的诗词中,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具体语境展开想象,与当今时代进行时空的对接转换。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到幽深秀美的亭台楼阁;从“大漠孤烟直”到“江南可采莲”;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绝世独立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盛世,都可以在诗句中加以体会,确定立意,再选择恰当的演奏方式。这一过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眼前浮现出生动的画面,或鲜活的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并逐步渗透到演奏技巧之中,而极具带入感的演奏又更激发了学生想象空间,两者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性。
(二)提高学生的领悟力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无论是白乐天的珠落玉盘,还是姜白石的暗香疏影,皆可看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于音律美的追求从未止息。诗中有江山万里,曲中有激情澎湃;诗中有佳人才子,曲中有婉转缠绵;诗中有悲欢离合,曲中有轻拢慢捻;诗中有鲜衣怒马,曲中有急管繁弦。由于音乐的表达方式相对抽象,虽然学生将乐谱作为理解、演奏作品的基础,但是乐谱背后的含义常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传达的情境,则可使抽象的旋律在具体的诗句中进行转化,而古典诗词的表达也并非是直截了当的,因此在转化过程中也还留有了一定的发挥空间,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有了更多的可能。
四、将古筝演奏与中国古典诗词融合教学的意义
不论诗词,还是音乐,动人心魄之处即是情感相通之时,时而在形式,时而在技巧,可谓无处不在。因此,想强调的是,将研习中国古典诗词作为古筝教学的这个切入方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古筝作品,因为对音乐内容、风格的理解,以及处理方式都是千变万化的,当然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希望通過这一方式,使学生了解,不论是演奏传统乐曲还是现代乐曲,想要达到作品所要求的演奏效果,应该首先竭力明确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乐谱背后隐藏的涵义,而后尽可能丰富自己感性的经验和理性的认知,再通过明确立意来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二度创作,才有可能最终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巧妙地使用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音韵等变化组合,呈现生动多变的演奏效果。
将古筝演奏与中国古典诗词融合教学,突破了专业音乐院校古筝方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如在诵读或赏析与古筝作品相关的古典诗词时,可采用分组探讨和观摩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多动脑、多实践,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求古筝作品与诗词的内在联系。从古筝演奏与中国古典诗词这两门不同学科相融、互补的教学形式出发,还可扩大到其他姊妹艺术的融合教学,如将宋代文人画纳入古筝演奏教学等,使学生多方面的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体悟中国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胡菁(198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讲师,研究方向:古筝演奏与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