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师型”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有利于提升高校整体教学水平,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发展,对高校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我国传统高校过于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严重忽视青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提升,难以保证高校课程改革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对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结合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的必要性,探析高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现状,提出促进高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双师型”;高校;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026-03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后续保障,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生力量。在新时代视域下,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是推动高校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提升的关键。相较于高校老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思维观念更贴近时代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与理论,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窠臼,勇于落实教学创新活动,是我国高校新时期下发展的源动力。然而由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有限,社会阅历不足,难以有效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趋势。因而高校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为切合高校教学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双师型”教师,以期推动高校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1.有利于深入开展高校教学改革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已呈规模化发展趋势,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理论转化率不足、社会实践与课程脱节、社会核心竞争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对我国高校培养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诸多挑战。在新时代发展视域下,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变化,对高校人才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学科理论等层面提出严格的要求。如何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提升产业生产力,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是当前高校主要面对的课题之一。对此,我国教育部先后提出新课标与新课改政策,要求高校从教学模式、内容、观念及方法等诸多层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深化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扩大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科技、人才输出效用。然而新标准、新理论、新观念及新思路却难以在高校老年教师群体中得到落实,老年教师因从事多年教学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思维较为固化,难以接受新思想,因而根据当代教学发展需求,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双师型”教师,即具备专业理论、教研能力、教学经验及社会实践技能的教师。赵德厚(2016)认为,“双师型”教师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有工程领域从业素质与资质,可进行技术推广与组织经营的教师。林雪云(2015)指出,“双师型”教师是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的结合体,要求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理论应用能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主要由博士生、硕士生组成,师资来源单一,实践经验缺乏。因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可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工程组织管理能力及技术推广能力,极大地拓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渠道,以此在后续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此外,高校教师职业晋升制度受科研、课题及教学质量影响,许多青年教师在晋升为专业讲师后,难以继续发展。而在“双师型”培养体系下,青年教师能够充分认识社会经济市场运作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专业理论在相关产业生产流程中的应用状况,从而加深其对学科理论的理解,促成课题研究水平的提升。此外,高校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可促使教师掌握学科专业技能,积极学习专业知识,通过社会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实现培养青年教师“会做、善讲”“一专多能”的目的。以此改变我国传统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格局。
   二、我国高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现状
   1.“双师型”标准界定模糊
   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教育界没有准确的定义标准。有的高校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执业资格证与教师资格证的教师群体,只有加强相关执业认证能力的培养,即可完成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然而这样的标准过于宽泛,导致选拔出的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对高校教学工作难以提供强劲的支持。还有部分高校认为“双师型”教师需具备工程技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教师的素养。然而该观点虽对高校“双师型”教师素养与能力进行定义,却显然缺乏科学合理的衡量体系。在青年教師培养与选拔时,难以做到公正公平,极大限制了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此外,也有部分高校将“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与职称评定体系挂靠,要求“双师型”青年教师具备技术职称和讲师职称,从教师培养质量、素养、能力及标准的角度上为“双师型”进行了定义,然而此观点却难以明确教师实践能力的衡量标准,由此标准培养并选拔出的“双师型”青年教师极易存在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无法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由于高校对“双师型”教师衡量标准缺失,难以确保青年教师的培养质量与效率,造成教师培养体系缺乏完善,培养效率低下,难以发挥“双师型”教师在高校教学中的关键作用,致使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制约着高校学生的成长[1]。
   2.实践型教师获取渠道受限
   “双师型”教师获取途径主要分为青年教师培养与企业人员外聘两种。首先,在青年教师培养层面,高校青年教师主要为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在校实习期限短且多为基础教学工作者,对所从事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景认识不到位,教学实践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将实用性、前沿性的专业知识有效地进行传授,无法做到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相结合。造成高校学生专业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发生。其次,外聘企业人员。近些年高校已逐渐意识到“双师型”人才在高校未来发展及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及意义。因此,十分注重对实践型教师的培养工作,然而为在短时期内提升实践教学效率,高校往往会外聘校外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高校实践教师。但在外聘的环节中,高校过度注重外聘人员的学历,导致诸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因学历因素被拒之门外。此外,由于高校实践教师在教育界及社会的认可度不高,高校薪资水平有限,以致具备高技术、高学历的企业人员不愿进入高校任教。从而导致高校实践型教师补充渠道受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受阻,不利于高校的长久发展。    3.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紧密
   高校为适应当地市场经济发展,培育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往往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推进青年教师的“双师型”培养工作。以引入企业管理人员作为青年教师培养主体,加强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传输,提升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以此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与社会实践的双向提升。然而在校企模式实施中,难免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首先,现代企业诚意有限。近些年高校从长远角度考量,与现代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关系。然而现代企业合作诚意不足,接纳能力有限,不愿意青年教师触及企业核心业务,因而青年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难以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脉络,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致使校企合作丧失了教育育人的意义。其次是“轻师重生”。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学习平台,通过企业基础性工作,促成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此满足企业对高校学生人才的需求。而青年教师则难以参与到具体的实训环节中,难以探寻到前沿性强的学科知识,制约着高校“双师型”人才培养进程。最后,是“专业对口”问题。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学科高达十几种,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中,高校难以确保各专业、各学科能找到满足高校学科特征及特点的企业,不仅在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更在高校青年教师“双师型”培养体系上产生严重的阻力。
   三、促进高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的策略
   1.明确高校“双师型”的界定
   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初始阶段,高校应着重思考“双师型”概念,“双师型”教师所具有的能力,如何在结合院校专业特点前提下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等问题。高校唯有明确以上问题的答案,才能有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有清晰的认识,方能清晰“双师型”青年教师的界定,并针对性地制定出培养高校青年“双师型”教师的路径与体系,既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的发展,又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2]。其中,在构建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应紧密结合青年教师所处专业学科特征、教学资源及当代社会发展的前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落实人本思想,建立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双师型”培养体系。在构建中,高校可引用西方院校的培养理论、模式及方法,构建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突出培养机制的实践性、教学性、科研性及发展性。此外,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高校应利用激励机制,将青年教师在“双师型”培养体系中的表现,纳入院校教师职称评定范畴。此举在激发青年教师积极性的同时,也极大地完善了高校现有的教师职称评定机制,有助于提升高校师资队伍质量,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2.拓展实践型教师培养渠道
   高校在引进实践型教师的过程中应摒弃学历为主的观念,积极吸纳社会各领域专业性人才,作为高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的基础。首先,放宽学历限制,高校青年教师学历整体在硕士以上,社会实践经历有限。高校应放宽学历限制,引进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企业人才,把控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从培养体系构建,到专业领域理论,再到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高校均应发挥外聘人员的示范作用。其中在培养阶段,高校应做好青年教师的心理工作,摒除其学历思想,以平等姿态接纳外聘人员,进而在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其次,做好外聘人员的引导工作。外聘企业人员虽具备深厚的社会实践能力,然而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等层面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导致“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不达标,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便需要高校加强外聘人员的专业理论教育及教学方法、观念的传输。例如,安排外聘人员进行基本理论培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使外聘人员与高校青年教师相互融合,以此形成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
   3.引导教师参与实践活动
   基于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薄弱问题,高校应鼓励教师转变传统观念,积极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首先,加大支持力度。高校应结合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情况,合理设置授课时间,为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奠定基础。例如,某高校青年教师授课任务密度大、空闲时间较为分散,高校教学管理者可为青年教师安排为期10天的实训期,确保青年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学习工作。其次,构建定岗教学机制。为加大“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高校可在培养后期,引导青年教师正式进入企业进行工作,通过延长企业工作期限,减少教学课时,保障青年教师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专业实践工作。再次,规范评价体系。高校应转变以往的评价观念,将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充分激发青年教师对社会实践的重视,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发挥高校教学的作用,实现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最后,归纳总结。评价合格的青年教师可完全回归院校,从事日常教学工作,也可保持定岗实训姿态,不断补充社会发展动态,扩大高校教学资源,并做好归纳总结工作,为后续“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4.发挥校企合作培养作用
   当前高校在构建校企模式中,存在“轻质量、重规模”的问题,即高校为平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与不同企业进行对接,达到每个学科专业都有实训企业的目的。然而在校企合作中,大部分企業接纳能力有限,无法发挥校企合作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不应局限于教学流程而忽视对现代企业的接纳能力及专业性的考察。只有市场竞争力强、专业性强、对高校师生接纳程度高的现代企业,才能为高校实践教学工作与“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奠定基础[3]。而在具体合作环节中,高校在选拔符合高校培养要求的企业时,应构建好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首先,构建互利共赢模式,高校应制定与企业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在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为企业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后续保障。即为“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突破高校规章制度的限制,使其及时参与到企业经济战略、经营管理及技术研发等环节中,以此保障企业管理人才、战略人才、精英人才得到补充,从而促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次,在校企合作阶段,企业应注重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从基本技术流程到核心业务环节,充分培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最后,展开课题研究工作。青年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应积极思索、勇于实践,探寻企业发展规律,行业运作困境,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从而以科技成果形式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双师型”青年教师代表着高校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决定着高校整体教学水平与质量。作为社会科技发展的源动力,高校需结合教学优势,全面从高校规章制度、校企合作模式的角度,做好“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以此推动高校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晓红.职业院校双导师制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5(11):122.
  [2]杨舒宇.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初探[J].广东化工,2015,42(20):157-158.
  [3]杨宇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初步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173-1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