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评述与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竞争力。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研究、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科研能力现状研究和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研究几个方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构成研究,以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方面。经过综合分析,提出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需要加强导师指导,增加学术训练,促进学风教育等培养策略。
   关键词:科研能力;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述评;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001-03
   一、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为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实施的精英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科技竞争力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大,有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56万人,2014年较2013年扩招2.1万人,2014年普通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7.9万人,占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的4.3%。在硕士研究生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人文社科课题研究,甚至与理工学科开展交叉研究,许多科研成果的获取他们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社会在发展,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理论,更需要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得到了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可从总体来看,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差强人意,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培养策略具有研究价值[2]。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978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开始恢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随之扩大,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其中研究生科研能力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科学研究能力构成要素、科学研究能力影响因素、科学研究能力现状,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法等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研究[3]。
   (一)科学研究能力构成要素
   专家学者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构成要件。李吉霞(2006)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包括搜集整理资料、团队合作与交流等,还应该包括论文的写作能力、对计算机和外语的掌握及熟练使用的能力[4]。中国人民大学宋继文(2010)认为,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發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文献的能力、实施研究的能力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可以涵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5]。巩亮、张万红等人(2015)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包括问题的产生、问题的形成、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和结果的汇报五个维度[6]。
   (二)科学研究能力影响因素
   研究者们将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大多数归结为研究生培养过程。周晓丽(2011)分析认为,研究生扩招影响到研究生生源质量[7]。由于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的基本能力与水平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再者,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导师的指导力度不够,研究生院校学术氛围不浓也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巩亮、张万红(2015)采用多元分析法开展研究,发现对科研能力的影响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的因素包括导师的学术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边志华(2015)则从另一角度说明,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淡薄、高校科研环境的制约和学术氛围不浓等是影响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原因[8]。
   (三)科学研究能力现状
   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赵瑞瑞(2010)以苏州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导师的指导力度匮乏,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欠佳,资料搜集能力不足,资料处理能力薄弱[9]。于巍、张立军(2013)分析研究生培养现状,认为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目的、缺乏坚定的科学研究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素质不均衡等主要问题。
   (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法
   由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的归因不同,因此提出的对策是多方面的。边志华(2015)认为,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指导作用、改善高校科研环境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是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李吉霞(2006)主要从加强导师科研指导方面提出建议;宋志航(2008)则提出了教育方法应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适应、导师采取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增加培养经费等措施[10];郭学渊(2010)则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11]。
   三、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从时间上来说,国外开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比国内早,著作也更丰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构成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一)能力构成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能力构成做出了界定。斯皮尔曼提出能力构成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二因素论”。其中一般能力是人的基本智力水平,特殊能力表现在人某方面的特长。美国学者瑟斯顿认为,能力是由人的原始能力和因素构成,并且他们是彼此无关的;吉尔福则提出了能力由操作、材料、产品构成的三维模型;从教育维度,Me Grew(1990)把能力分成三部分,即智力、情感、身体;从管理维度,Devisch(1998)把能力分为三部分,即职能能力、核心能力、特殊能力;戚鲁(2003)把能力归为德能、体能、智能、技能四类[12]。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    德莱门特、皮纳德等论证了集体指导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蓝森(Lanser E.G.)提出导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一种合作关系,主要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美国著名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Clark B.R.)对美、英、德、日、法五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13];葛芝金(1996)认为,国外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和课程设置对科研能力的影响[14];布威尔(1999)针对研究生生源质量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研究计划、考试资格等。
   四、研究现状评述
   梳理国内外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且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不难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在相关的研究中,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对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结构要素并没有深入准确的描述。
   现有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没有针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开展有效研究,没有厘清相关变量的关系,没有开展变量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在现有的研究中虽然有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措施与办法,但大多数是从经验层面分析的培养办法,并没有实例证明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五、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导师指导
   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学期三周内,采取双向选择方式确定导师,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制订研究上的课程学习计划,并填写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书。培养计划包括培养方向、课程名称、学分、论文方向等,明确导师职责,制订学生研究计划。
   (二)增加学术训练
   1.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学习,完善课程体系
   针对研究生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知识、研究方法、研究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及研究能力的培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从而达到提升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的目的。并鼓励研究生从理论学习走到实践中,实践强化理论价值,并反作用指导实践。通过社会实习或实地调研,促进基础理论与实践目标的有机结合,对此展开实践数据和案例收集工作,进而完善或强化教育学术理论研究。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学术训练中的主导作用
   制定一系列激励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制度和措施,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政府部门、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研究生导师。与此同时,重视导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导作用。课堂教学是展开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阵地,导师队伍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并将其教学目标深化到课堂教学的每项细则中。彻底改革传统科研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型、自主性教育探究模式,例如,学术成果汇报或展示、小组研讨报告、学术探究总结、科研实践报告等。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价值,让研究生通过实践反指导作用于理论性的科研创新中。
   3.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
   研究生院校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合作,联合建设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搭建研究生实习基地。构建包括研究生部、招生就业处、国际合作交流处、校友总会、实习实践基地等在内的管理协调平台与工作机制,使学术训练及创新实践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通过与不同院校合作交流,强化各院校学术力量的优势互补性,打造各院校相同或相似学术力量的优化合作机制。对此,高校间切实强化交流培养和访学计划,为学术交流提供专门场所,定期开展科研教育论坛或研讨,各高校应予以重视和支持。
   4.加大创新训练经费投入,建立学术创新激励机制
   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教师培训、场地环境、教学设施和实践环节上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学院应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多渠道、多层面地解决学术培养经费的保障问题,为研究生创新训练提供资金支持。
   (三)促进学风教育
   1.营造氛围,倡导学术诚信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面向研究生开展以加强学风建设为主题的专题论坛。二是发挥导师作用,形成师生良好互动。通过定期的教学抽查、座谈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各类督察工作,强化和落实导师责任。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以人为本,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规范落实,注重监督,建章立制保障优良学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条例,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论文及成果署名规范等规则,倡导优良学风。二是科学评价,强化激励,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使其专心学业与科研工作。三是典型示范,构建有力的监控保障体系。对所有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杜绝学位论文中抄袭、剽窃、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形成合力,注重监督实效
   学术委员会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中突出学术道德教育,组织开展学术道德规范等主题活动,做好研究生管理部门、专业导师与研究生的协调沟通工作。
   4.实行动态化考评机制
   研究生学术考核标准单一和僵化问题的解决,也是研究生学术培养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现有研究生教育评估趋势,建立学科化的立体动态考评标准。制定的标准要切实结合学术研究进展、社会实践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融学术科研训练与导师评价为一体,采用动态化、多元化的研究生考核形式,在研究生考评人员的选定上,应严格按照学术建设成就和考核标准执行。
  参考文献:
  [1]Burton R.Clark. 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 Berkley[M].University Press, 1994:68.
  [2]Devisch M.The Kioto people management model[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998,9(4):62-65.
  [3]Me Grew. Defining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behavior within a modal of personal competence[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0(1):21-53.
  [4]李吉霞.试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继续教育研究,2006(5):162-163.
  [5]宋继文,章凯,蔚剑枫.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9-01-23(003).
  [6]巩亮,张万红,程会强,李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与评估[J].江苏高教,2015(4):85.
  [7]周晓丽.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
  [8]边志华.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9]赵瑞瑞.普通高校文科全日制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4):48-51.
  [10]宋志航.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8(6):72-73.
  [11]郭学渊.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3):117-120.
  [12]戚鲁.人力资源能力管理与能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
  [13][美]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4]葛芝金.国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点[J].江苏高教,1996(3):65-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