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魏霞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初中数学课堂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课堂的学习效果。一线教师应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课堂模式;教学方式;主体地位;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2-006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2.058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分化期,即优等生和学困生差距拉大,学生数学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和蔓延,既与学科特点有关,又与现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密不可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不相符,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如何帮助学困生顺利度过初中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并实现数学学习的提升,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一)课堂模式落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
   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推行多年,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无论课堂形式如何改变,教师掌控课堂的事实并没有真正改变:一切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在预定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由教师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没有征求过学生的意见,更说不上让学生提意见和建议了。课堂教学也以教师“引进”,学生“跟进”为主要形式。課堂上很少能听到学生的见解或异议。
   (二)教学方式呆板,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的阶段,对于初中阶段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不强。但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喜欢从数学学科本身特点出发,用相对专业的数学组织教学,讲解知识点,导致学生似懂非懂,理解不深入。比如,在学习“正负数加减法”时,教师喜欢强调“口诀”或“法则”,觉得只要记住这些“法宝”,就找到了做题捷径。殊不知学生依靠口诀做题,即使会做这些题目,也弄不明白其数学原理,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来确定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数轴、温度计等来体会正负数加减法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定会对这部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即使不用那些口诀也能从原理上理解做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学习导向单一,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欲
   目前的教育,家长、学校似乎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升学。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学不得不以考试为指挥棒,以中考为风向标,教学重点也以考试为导向。课本内那些有趣味但不是考试重点的内容被教师弱化,课后那些有趣的数学故事被教师忽略。学生如果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和拓展,往往被教师以提升成绩为由粗暴地阻止。这种单一的学习导向,让数学这种以发展逻辑思维为目的的科目变得更加理性、枯燥,不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二、改进数学教学的探究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情分层教学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尊重。教师不可以忽视学生的学情,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以便为中考留下更加充裕的复习时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教学,让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习内容牵着学生磕磕绊绊地向前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分层教学,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辅以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和分层测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现课堂教学多样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方式越来越丰富。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丰富起来。在学习“整式的乘法”等一系列内容时,组织学生观察一系列式子,猜测其中可能包含了怎样的运算法则,并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整个学习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观察、交流、猜测、合作、验证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在学习几何时,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用具来操作学习的内容,直观感受课本上的抽象概念和空间位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视图”,可借助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视图的效果。
   (三)增加数学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相对枯燥、难度大的课程,很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数学教学的一大策略。教师要善于通过联系实际教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来丰富教学,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总之,数学课堂是一门永远都在发展的“艺术”,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需要,不断改进、创新,融入时代特色,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大的学习热情,让数学不再是优等生的“专利”,促使更多学生爱数学、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徐璐瑶.初中数学教学思考[J].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10).
  [2]董天.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学周刊,2016(13).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魏霞(1982.4— ),女,汉族,河北邢台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七年级方程思想的教学研究》(1702038)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9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