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语言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他们的孩子大部分留守在农村。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普通话基本功相对薄弱,导致其朗读能力相对薄弱。基于此,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生朗读基础较弱的现状,笔者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着手,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朗读能力;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5-0005-02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三个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笔者长期在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了解到很多小学生朗读能力非常薄弱,令人担忧。谈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必然涉及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共有6102.55万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陪伴的“一个人”的生活[1]。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创造学习普通话的环境
在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普通话及简单汉字、拼音认读的培养非常关键。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农村里,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来交流,这就给学习普通话造成了阻碍,中国留守儿童有6000多万人,由于长时间接受隔代教育,他们的祖辈很多不会讲普通话,导致学生在方言环境中成长,普通话自然无法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家庭交流中,父母在和孩子打电话时应尽量使用普通话,回家时也要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2)在幼儿阶段,父母要购买实用性强的拼音学习类书籍,尽可能教孩子认读写拼音,或教孩子唱拼音儿歌,这样孩子比较容易识读和读准拼音。(3)家长应允许和鼓励孩子看一些动画片,并从中学讲普通话。(4)在学校里,师生通过普通话交流,教师要鼓励小学生通过普通话交流。
在这一阶段,不管家长还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学习普通话的环境。
二、学好拼音读法
(1)读准声母、单韵母、复韵母、特殊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如d,可以编儿歌:马儿快跑d d d,马儿奔跑的落地声音和d的发音相似;sh,可以编儿歌:草原之王sh sh sh,让学生通过动物狮子认读sh。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2)重点掌握翘舌音和平舌音的读法。
(3)重点掌握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读法。
(4)重点掌握二拼音节拼读方法。例如,meng是这样拼读的:m-eng→meng。
(5)重点掌握三拼音节拼读方法。例如,hua是这样拼读的:h-u-a→hua。
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在学习中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让小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一种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绘声绘色的口头语言。在这一过程中眼、口、耳和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小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精彩的朗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朗读视频唤起小学生朗读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播放一些优秀的朗读作品;在家中,学生可以在亲人的监督下,使用手机通过网络观看优秀的朗读视频。优秀的朗读视频往往容易感染小学生的情绪,当他们细心聆听时会身临其境,陶醉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3.鼓励小学生朗读
小学生受到教师的期待、关心、帮助和爱护,就会得到发展,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变化,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作用。对于朗读后进生,教师不要批评,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爱护。《地球上的星星》是阿米尔·汗执导并参演的一部优秀儿童剧情型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八岁男孩和他所读寄宿学校的美术教师的故事。电影里有这样的一段经典的对白:在所罗门岛,当原住民想要用森林的一部分来耕种的时候,他们不会将树砍掉,他们只是在树的附近聚集,然后开始对着树大声辱骂,不用几天的时间,树就干枯了,它自己会孤独而死掉[2]。由此可见,鼓励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4.经常举行朗诵比赛
学校可以每学期举行一次朗诵比赛,以赛促学。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类朗读比赛。例如,2018年广西举行了“书香校园 阅读圆梦”经典诵读评选活动。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注册报名,然后录制朗读视频,将视频上传网络就可以参加评选了。
这些朗诵比赛既可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練好基本功,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
要读好课文,首先应准确朗读课文,做到“五不”,即不丢字,不加字,不错字,不重复和不读错句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从小学一年级就严格要求学生,确保学生在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停顿、快慢、轻重和语气等方面的练习。
五、引导学生读出思想感情
小学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例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要读出农民的艰辛,读出作者忧国忧民之情。再如,李少白的《中华少年》,要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读出内心的自豪感,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结 语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朗读能力本身就偏弱的农村小学生而言,要求家庭和学校必须营造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和氛围,通过拼音的认读和兴趣激发,引导学生练好基本功,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思想感情。然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值得每位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南方周末编著.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吴会琴.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07):26.
作者简介:冯开朗(1982.1—)男,广西昭平人,二级教师,现任昭平县黄姚镇古碌村小学教导主任。2019年荣获学区小学青年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21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