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中职工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肖凯 彭龑 肖兴政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掀起新时代教育革命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分析传统工科课堂中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以如何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拓宽学习方法和基于信息网络开展“生态课堂”的教育路径等。通过改进教学活动,提高中职教育质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职教育;工科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058-03
   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应用,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战略共识,技术改变教材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1],正日益为信息化、数字化的课堂教学革命带来憧憬。互联网与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的时代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学校的教育思想,而且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推动着学校教学模式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开放化方向发展[2]。现代经济的發展和工业4.0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剧,使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压力增大,难度加深。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我国经济的稳速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技术人才支撑。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需求
   技术的进步创新促使了传统行业的变革转型,如农业机械化、工业技术化、手机智能化、教育数字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的发展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学校教学逐步走向网络化、技术化、多媒体化。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正从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环境等方面影响着传统教育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以粉笔书写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传统教育的使用工具俨然成为了角落灰尘的长久“栖息地”。现今“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将进一步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掀起新时代教育革命提供有力支撑,课堂教学改革将不断深化。教学方式组合化、教学内容精准化、教学实践智能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构建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形态,教和学的关系正在重塑。
   互联网与教育的时代融合,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符合现代教育“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海量资源中进行工科专业知识的信息收集、查阅,利用全方位、前沿性、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同时,以信息网络资源为支撑的工科课堂能形象化地再现一些原本枯燥、生硬的数控、机械、计算机等专业的操作过程及应用原理,在保留传统工科课堂教学知识讲解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同时,还可以增强知识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工科专业繁、难、深的知识点以直观、可视的方式展现在学生脑海中,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形象理解,使学生可以感受工科专业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开展以教师教学素养现代化、教学内容全球化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形成“三赢”(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学校发展)局面。
   二、课堂教学问题之思
   (一)教师方面
   中职学校工科专业课堂一般采用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训基地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师一般都依据教学大纲——“照本宣科式”教学,根据往届学生的教学方法对现有学生进行授课教学。忽视了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特点。
   教学手段作为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信息的工具,是教师如何将知识客观呈现,将知识转化在学生头脑中的方式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主要以口头语言、教科书、“粉笔+黑板”等方式呈现。课堂上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互动方式,较注重理论知识部分讲解,以学校现有设备的可操作性有选择地讲解,这样片面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削弱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实践操作不匹配,也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这样硬性“灌输式”的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使课堂氛围沉闷,从而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厌倦感,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后果。
   (二)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学习模式的正确与否是个人是否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重要影响因子。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模式主要以眼看、耳听、读写为主,缺少专业实践操作的练习。针对工科技能学习的特殊性,及时进行实践验证理论的学习是很关键的。只有切实将理论指导实践、技能验证理论的学习模式相结合起来,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多样化学习。
   其次,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课堂上多为直接吸收式学习。教师理论上的硬性教学使学生被迫对知识强加记忆。学生学习吃力,教师教学则越来越困难,以导致课堂上师生之间“零互动”。且工科专业的知识技能掌握从来都不是简单机械式的头脑记忆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前期专业知识的储备,中期实践的反复练习,后期自身不断反思总结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可选择性,是产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
   (三)课堂环境方面    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与课堂环境息息相关。杜威(2001)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用“鱼”和“水”来比喻人与环境的关系[3]。优质的学校教育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效的教学活动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与环境之间就好像鱼和水——密不可分。“水质”的好坏对“鱼群”的成长至关重要。传统工科课堂上,知识呈现以“黑板”和“教材+互联网”方式为主,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学习兴趣不高。且实训教室设备偏陈旧,器材更新较慢,使学生专业技能可操作性低。而工科学习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当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不能相互验证时,则容易使学生“学而不思”,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革新之路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教师只有将自身知识的“一桶水”装满并形成活水循环,才能更好地把“水”分给每一个学生。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发挥。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2.0转变,首先必须将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转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4]。教育资源的丰富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拓宽教育资源获取渠道,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学校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步。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为课堂。那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中进行课堂教学的技术改革将是判断教师教学能力是否达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下将从课堂教学三方面进行阐述。
   课堂教学准备时,教师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在海量信息资源中收集、归纳、总结出工科专业所需的教学内容。将社会前沿创新的专业技术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不再做书本中的“井底之蛙”,拓宽学生專业视野,使其感受“海之深”“天之阔”,让学生对工科专业的课堂学习满怀憧憬,为自身的专业树立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以最新课堂专业资源为支撑,多媒体屏幕显示为载体,坚持“任务为导向”,组织丰富多样的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活动。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紧抓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动起来”(脑动、手动、口动),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得感”。
   课堂教学后,教师可利用聊天软件(如微信、QQ)实时与学生就课堂学习情况进行知识互动。可在微信班级群或QQ讨论组中通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询问情况、专业话题的讨论参与度以及专业课程的单元测评和实践技能操作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进行课堂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改进,提高教学“成就感”。
   以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课程为例。传统课堂一般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即先对计算机的概况,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各个部件等内容进行理论讲解,而后进行分组式的硬件拆卸和组装。但考虑技术更新快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因素,传统课堂教学在对计算机各组装部分进行单个讲解时,容易忽视计算机的整体性和其他部分的连接性,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片面认识;其次,学校实训设备更新缓慢,教师展示的计算机及主要器件落后陈旧。且实践教学时如果将一套完好的计算机设备供学生拆卸组装,一方面容易导致计算机器件的损坏,学生的操作安全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得到形象化展示,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收集社会上使用的计算机类型,如联想(Think Centre)、华硕(ASUS)、戴尔(DELL)、惠普(HP)等,介绍各品牌计算机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不同品牌的计算机使用有一个整体认识。其次,将以前计算机的组成部件与当前更精准、集成化的组成部件进行逐类比较,如中央处理器(CPU)、显卡、声卡、硬盘等,分析二者之间的优缺点和设备性能的优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组装的全局观念,树立专业发展意识。而后,教师可以对计算机组装进行视频演示教学,即通过一段视频将计算机分步骤地进行组装。以视频动画的方式将主机、键盘、显示器等各个设备按从大到小、由里及外的正确顺序依次进行“自动化”组装,在将组装后的各部分设备连接为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计算机。最后,再进行计算机拆卸和组装的动手实践操作。这样既可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安全性,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创新教学方式,拓宽学习方法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教学资源的丰富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更新。杜威(Dewey)、布鲁纳(Brunner)和皮亚杰(Pi-aget)等秉持的观点是学习者通过经验、反思、互动和讨论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学习应该和个体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而不仅仅是从教师或者书本中被动地获取知识[5]。这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的讨论和学习,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加以反思、巩固、练习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将工科专业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模块化、细分化、图示化地给学生讲解,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乐于学习,让学生做知识建构的主人。
   学习方式上,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以视频、音频、图片的形式将工科专业中的重难点知识蕴含其中,可以促进学习方式的重组。不再以传统课堂简单的问答式、讲授式等学习方式为唯一学习途径,教师可以在信息化资源中进行专业搜索,找寻视频学习、图片记忆、音频联想等网络学习资料供学生选择,即适应性学习。多样化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深化个性化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
   学习模式上,传统课堂以粉笔、黑板、教材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教学方式转为由计算机网络、数字化的教学,通过移动屏幕或平板电脑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还应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空间实验基地,通过计算机在模拟环境中进行五官感知和传感器等设备的设置,使前沿的企业技术在VR系统中形象化地展现,学生在近乎逼真的虚拟环境中进行感知操作,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理论。另外,网络世界的互联互通可以使工科课堂的教学过程实时地传输到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系统中,专家教授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堂上师生的表现等对该课堂教学提出肯定和建议。这样实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助于工科专业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提高。形象逼真的教学模式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同时,学习模式的改进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三)基于信息网络开展“生态课堂”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上看,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师生关系等[6]。教学环境包含课堂环境,教学环境中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有学者提出了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learning ecosystems),认为课堂学习效果受个人和课堂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7],即將课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强调课堂中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的良性互动,积极构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条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生态课堂强调通过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三个生态元素的整合,达到教学生态的相对平衡,最终实现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8]。生态课堂中教学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生态课堂中的环境主要指硬环境和软环境。
   1.硬环境方面
   教师的教学器材、教学设备、演示工具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硬环境。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用具的现场展示需要学校财务的大力支持,如果学校只针对众多工科专业中的某一专业进行教学器材的购买,势必容易造成学校资金的浪费。在互联网时代中,任一门工科专业的教师可以在网络资源中随时搜索当下社会应用最新的教学器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现场实时讲解,给学生以直观、可视化的立体感受,使学生接受最新技术的熏陶,帮助学生记忆、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软环境方面
   软环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在因素,如教师的情感、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课堂氛围与教学设备的配合等其他客观因素,都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平台能够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以及讨论的场所,为课堂中信息化实践教学搭建良好的学习空间。在课堂上教师以视频、音频、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机械原理,会使学生更愿意看、愿意听、愿意想。这种“三愿”效果的实现,有助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景互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软环境的优化为课堂教学的愉快氛围提供了师生情感互动的桥梁支撑。这不仅是课堂环境中进行专业知识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关爱学生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2.0的必经之路。基于虚拟现实(VR)空间环境的构建,对中职工科专业的实训、实践基地提供模拟逼真的操作平台,使社会企业级的工艺生产流程在学生脑海中呈现,加强工科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解决工科专业中实际的车间工作与课堂理论教学联系薄弱的问题。互联网平台中海量的在线开放课程为师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也利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建构。利用互联网可以建立中职教育工科专业教学资源库,收集工科课堂上的教学信息,形成独有的中职工科专业教学大数据,为学校修订和更新工科专业课程教材提供依据。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创新将使中职教育中工科专业的教学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刘美凤,王飞.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顾明远教育思想中的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22-27.
   [2]李凤岐.互联网+教育技术创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3]魏善春.论过程哲学视域中教学环境的三种形态及其价值意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2):68-75,118.
   [4]任友群,冯仰存,郑旭东.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中国电化教育,2018(1):7-14,34.
   [5]刘胜男.教师专业学习的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
   [6]张家军.钱晓坚.有效教学策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陈睿.生态课堂的模式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9(3):7-9.
   [8]刘堃.“互联网+”时代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7(36).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