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比较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课堂教学进度,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与理念,结合小学生的各项特征、真实学习需求来设定语文教学方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本文针对随文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展开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随文识字 教学 方法
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较为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符合小学生发展的随文识字教学方案,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常态化、多样化、生本化,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快乐,拓宽小学生的识字量,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一、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比较差,在开展识字教学初期的时候,教师需要在语文课本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拼音认读生字,让学生通过拼音能初步了解文章,学习没有接触过的生字。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拼音来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课文不认识的汉字,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生字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需要为小学生提供带有拼音的汉字卡片,让学生能够准确认识生字的字音,并且感知生字的字形,然后教师需要去掉拼音,让学生在没有拼音同时的情况下来认读生字,加强对所学生字的巩固、复习,让学生逐渐不通过拼音来读顺文章、读通课文。在随文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语文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汉字,在增强学生汉字量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分析汉字的字形
因为中国的汉字量,小学生如果仅仅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根本无法全面、充分掌握所学汉字,所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讲解识字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分析汉字的字形,让学生去总结、归纳汉字之间的相同点与规律,其中较为常见的识字方法有加减笔画记忆法、笔画笔顺记忆法、猜字谜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结构记忆法等,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匹配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时候,其中“铠”“炸”“晒”等汉字的字义和偏旁有着较大的联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结构记忆法来学习这些生字,以此来理解汉字的字义。在学习“察、荚、豌、纷、降、薄、啥、旅、物”等汉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汉字开展归类,探究记忆规律,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通过分析、感悟字形,学生能够发现这些生字属于形声字,如“铠、纷、豌、荚、薄、啥、晒”等都能够利用形声规律来记忆,这样小学生既可以学会汉字的读音,同时也能够理解汉字的字义,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
三、把汉字引入到具体的语境中
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汉字,所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汉字引入到具体的语境中,这样小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记忆。比如,在讲解《清澈的溪水》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字理来分析词语,比如,在学习“毁”这个生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分析“毁”的字义,然后让学生去探究上下文,掌握“毁”在文章中的含义,同时要适当地点拨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胡乱毁坏事物是正确的做法吗?让学生感悟文章中文字蕴含的内涵,去体会小兔子看到野猪、大象毁掉树木的生气、气氛、着急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学会生字,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字义,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面对事物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认知。
四、巧妙引入插图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传统的“理论灌输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巧妙使用插图,实施图文对照的方式,提升语文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较多的插图,这些插图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能够给予小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让枯燥的文字更加形象、生动,引导学生通过插图来感知文本内容,感受到识字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彩虹》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插图,并且提出问题:爸爸的水壶正在干什么?学生结合图文对照,能够由图画联想到“我”对于家人的关爱,同时真正领悟“高兴”的含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生字的含义,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把读、说、写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把文章内容与生字、生词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所学汉字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识字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谭曼娜.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7(16):95-96.
[2]于玲玲.趣味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识字和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87-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5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