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是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不仅为中职教育提供了新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为高职教育完善教育体系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通过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发展动态,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衔接理念、课程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人才培养效果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创新会计职业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办学模式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率,增强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统筹协调中高职教育体系,平衡了社会各主体的人才诉求,而且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中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型复合人才。这既要中高职院校积极整合教学资源,还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有利于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外部宏观环境。
  一、中高职贯通模式概述
  中高职贯通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的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贯通采用“3+2”或“3+4”衔接模式,能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既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又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了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中高职贯通模式既具备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又能够综合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在这种双办学主体模式下,中职学校在学生前三年按照学校规定统一管理,后两年是在高职院校相关规定下进行管理。中高职贯通模式是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连接两个不同的教育系统实现学生在不同教育水平上顺利地过渡,从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转化效率。
  二、中高职贯通模式发展动态及实施成效
  (1)中高职贯通模式发展动态。中高职贯通模式最初在西方国家形成及实施,如美国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衔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育体制,而英国则采取了将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教学单元的形式,并通过等级划分提升了教学深度和教学效率。我国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刚在部分先进省市试行(如广东、上海),其他地区的职业院校做的大多是“3+3”中高职校贯通模式,这个模式只是学历层次简单的叠加。同时,我国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在学生未来就业行业、岗位分析和就业能力等方面未能有效定位等问题,导致中高职贯通模式未能达到理想实施效果。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未能紧跟时代发展,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技能方面欠缺,使会计专业学生综合技能不足。同时,中高职贯通模式下缺乏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有效沟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课程上有所重复,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导致培养效果较差,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其次,中高职贯通模式未能做好学生文化基础规划,使学生从中职院校转到高职院校后,所学文化知识难度增加,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中高职贯通模式存在技能训练项目重复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所设专业技能复杂性和专业性不足。
  (2)当前实施成效。会计专业实行中高职贯通模式能有效对接产业布局,使人才能够有效匹配市场需求,扩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大规模的高技能会计人才。中高职院校通过对就业岗位需求和任职要求分析,科学制定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有效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有效提高了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基础文化水平,使其能够有效匹配当前会计岗位的要求。同时,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有效提升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在我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更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快了会计信息化进程。
  三、优化路径探讨
  (1)强化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培训。为更好地提升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人才培养的效果,中高职院校首先应做好学生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做好课程规划、调整专业课程和基础文化课程的比例、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调整课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训课程设置,增强学生会计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适应会计岗位工作,增强竞争能力。另外,中高职院校应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建立行业专家对课程设置讨论机制,根据会计专业的知识体系、会计岗位要求合理生成课程体系,并将基础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2)完善课程衔接理念。會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下,中高职院校应完善课程衔接理念,形成分层级、分目标的课程衔接理念,中职学校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基本岗位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应重点培养学生在成本管理、税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的高技能和知识。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增强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和会计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课程的衔接,提高学生毕业后就业实力。首先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在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就开展实训企业参观,举办相关讲座强化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岗位的兴趣与学习热情。其次,中高职院校应注重会计专业技能实训,开展相关课程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例如点钞、书写等基础操作。另外,中高职院校应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全面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会计岗位需求开设相关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日常资金管理能力、预测分析能力、投筹资能力等。最后,中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衔接设计时应强化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开展岗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效融合。   (3)提升师资力量。中高职贯通应重视提升中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会计专业实务性较强,加强“双师”人才储备,扩大中高职院校“双师”师资队伍建议尤为重要。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创造留住教师人才的氛围,给予教师队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同时应加大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力度,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全方面提升教师人员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为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创造良好的人才资源。另外,中高职院校应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前期的教学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困惑,提升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的社会效应
  (1)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行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中高职贯通是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是中高职教育突破瓶颈的新途径。中高职院校既要确定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实现“理论+实践”的双重衡量。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满足产业结构、产品需求、社会需求的专业会计人才,克服了传统中高职院校独自培养的缺点,增加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不仅在教学内容设计、基础文化知识设计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而且能够更加准确地为会计专业学生制定符合岗位需求、职业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
  (2)构建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是连接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机制,构建了多主体、多层次的合作体系,能够有效平衡中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的利益诉求。但目前在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未能建立起成熟稳定的合作体系,在主体之间的合作方式上较为单一,未能有效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具体而言,中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设计和开展时,缺乏与企业的深层次沟通,造成课程内容选择和实训结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降低了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效果。同时,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是中高职院校和外部社会保障机制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不仅需要院校积极整合教学资源,还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有利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外部宏观环境。在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下应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构建符合会计专业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另外,中高职院校应优化学生考核机制,不仅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将职业道德素质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考核标准,不断完善会计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在目标定位、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设计、课程衔接以及实训内容安排方面存在问题,本文认为中高职院校开展会计专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优化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课程设计,完善课程衔接理念,并积极提升会计专业师资力量。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为培养符合我国社会經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构建了多主体、多层次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建波,赵力.“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研究――以潍坊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潍坊学院学报, 2018, v.18;No.101(3).
  2.钱啸寅,刘颖,宋静,等.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中高职贯通与人才培养方案――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上海城市管理,2015(3).
  3.何慧玲.新时期高职会计专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纳税,2019,13(01).(责任编辑:兰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0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