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课时安排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文琼
[摘 要] 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了基础知识,软件工具应用熟练,但难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课程授课课时安排上分散,教师难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教学设计上多是以小案例为主,学生模仿效果好,很少接受综合性能力的训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训时间安排上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将授时课时安排“碎片化”转变为课时“相对集中化”,授课时间集中有利于采用综合案例实训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训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 键 词] 综合能力;课时碎片化;相对集中化;教学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62-02
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了基础知识,软件工具应用熟练,但难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出现学生能依葫芦画瓢,效果模仿可以与效果图相比不相上下,模仿得逼真,工具应用相对熟练,操作速度快,但应用型的创意性综合类实践应用案例学生却难以入手,知识应用综合能力不强,设计出来的作品效果不如人意。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或许会抱怨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灵活应变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不强。
不尽如人意的教学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真正的原因出于哪个环节呢?当然,农村中职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生自身存在学习自信心不足,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自主性,接受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偏低的特点,尽管有这样普遍的特点,但学生依然有学习能力,班级中也有部分思维敏捷,学习能力较强,各方面能力都表现好的学生,可见,原因不应该只从学生方面分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真正原因有必要从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分析。
一、对我校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分析
(一)授课教师安排
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每个班的一门课程安排一个专业教师授课,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所授课程内容。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计划,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班级授课教师由专人负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二)授课课时的安排
我们授课课时安排多为一门课程安排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如Photoshop图像处理、CorelDraw、3DMAX等专业课程一般安排在72学时左右,把学时平均到每周为4节,一次课安排两个课时,一周有两次课,课时相对分散,课时分散授课的形式适合把知识点融入小案例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但另一方面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掌握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而项目教学法、设计教学法等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在两个课时90分钟内很难得到体现,每周两次课之间相隔几天,学习时间的分散将同一个综合项目内容分散到两个不同时间的课时完成,在教学设计上容易造成不连贯,综合训练内容历经几天间断后,学生已对上一课时所学习的内容有些淡忘,学习上的不连贯,不利于综合应用的把握,进行综合训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计算机专业课时安排改变的重要性
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根据用人单位反馈,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能力不强的现象,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的一个体现。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掌握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是社会需求,也是岗位需求。
目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课时安排有利于专业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綜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可以在专业课课时安排上进行改变,将授课课时的“碎片化”转为“相对集中化”,教师在授课时间安排上更有利于教师灵活把握教学进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由基础知识向综合应用进阶,更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保证综合训练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所学知识,综合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专业课程课时安排相对集中化的思考
(一)专业课课时安排相对集中化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课时碎片化是指安排一门课程授课的课时零散,不连贯,把授课计划总课时数平均分散到一个学期每周上一定的课时数。一般是每周4课时到6课时不等。
课时“集中化”是相对“碎片化”而言的,是指将一门课程的授课安排集中到一个阶段授课,授课历经的时间跨度相对短,按照授课计划课时数在一两个月内安排完成课程授课任务,课程授课时间相对连贯。
(二)专业课课时相对集中化的教学优势
据调查了解社会上教育机构短期培训学习班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据分析,其中有几个因素:(1)这些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较高;(2)课程安排相对集中,学生学习连续性较好;(3)实践动手多于理论,理论体现在实践中;(4)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明确。据此分析得出,课程课时安排相对集中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很大的优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基础技能实训和综合能力实训进程,也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专业技能课时相对集中化也就是专业课程集中在短时期内完成授课任务。考虑到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高强度连续学习同一门课程可能出现厌学情绪,课时过于集中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安排两门有关联性的课程交替授课,同一阶段两门课程交替进行,又互为联系。课时相对集中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连续性,且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训练,课时相对集中也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出自己的综合作品,形成作品集,让学生学习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课时安排相对集中化引起的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
课时安排由原来的课时“碎片化”转变为相对集中化后,课堂教学形式也要相应发生改变。由原来更多采用小案例授课方式转变为采用小案例和项目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小案例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项目综合训练则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平面设计专业课程Photoshop和CorelDraw平面设计软件,这两个软件的授课集中在两个月内完成,两个不同应用的平面设计软件的课时安排交替进行,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负责不同的软件教学,前一个月教学中应用小案例的教学方式进行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和软件工具应用的基本操作训练,后一个月时间则引用项目,特别是引用企业典型案例進行综合实训,这两个平面设计软件结合起来,两名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训。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引用企业项目,如展板设计与制作的综合实训,引用学校宣传展板,企业宣传展板项目。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思维起于疑难”,没有疑难,也就没有思维和学习。所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展板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学会查资料、搜素材,教师从设计构思、构图、版式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引导学生综合实训,给予学生指导和点评,让学生在模拟实战中学习,更能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在开展综合项目实训的过程中,要注意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之间的合作对他本人学习、成长起重要作用,对伙伴也是一种促进。
(四)课时集中化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课时集中化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教师也由原来的基础型转为综合型,在专业水平上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正常教学模式下,通常一门课程一天内不超过4课时,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备课,如果按照课时集中化模块化教学进行连续授课,备课时间上要远远小于正常教学模式下的备课时间,这就要求:(1)教师在该门课上要有相当的经验和水平,对该课程要求相当熟悉,知识面要比较宽。(2)教师要很了解市场对专业的需求,教师专业能力水平起码达到能做市场项目的要求。教师更高的专业能力水平才能为培养学生更好的综合能力服务。(3)教师要有良好的指导综合实训项目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中,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学习帮助,鼓励学生解决学习难题,教师也要有评价的能力,包括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教学总结点评提升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课程课时安排由“碎片化”转变为“相对集中化”,目的是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综合训练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由基础知识向综合应用良性发展,更好地提高个人综合应用的能力。课时相对集中化的改变,在教学时间上教师更要灵活安排综合能力训练项目,保证教学设计上的综合练习时间更充足,学生能更好接受综合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能更好培训出综合能力更强、灵活适应企业要求的学生,符合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卫霞.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陈刚.计算机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J].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2007(12).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5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