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论述为了深化产教融合理念,使其内涵能有效地渗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依托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长期产教融合先进经验、先进理论的支撑;依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创建的“企业学院”,结合工学一体化思想,对传统课堂的教材学材、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创新。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化;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52-02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及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吻合度不够等问题,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形势建立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显得极为重要。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这一系列改革的抓手,创新“校企融合、理实融合、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课程与岗位深度融合”的工学交融平台,是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概述
在当今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教材与学材、授课模式都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要大胆求“变”,大胆求“新”。变革的关键在于课堂及其相关支撑元素的创新,本课题有效地开展与实施将为国内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范本参考。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构建校企合作育人课程体系。
本课题着力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的问题,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化学校和企业的联系;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重构教学组织,不但满足企业技术和组织发展对基层管理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而且关注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的教学过程应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课堂教学上,采用基于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页模式的学材和教材,课堂特色主要体现在两点:(1)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思想;(2)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或者互换”,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课堂的组织和进行由学生主导,教师只是一个规则的维持者。以具体的电子行业基层管理者为例,我们想通过课堂创新培养以下特质的人才。
从专业能力上来讲,主要有以下内容:
1.理解生产线关键设备和主要治具的工作原理,点检、保养要求,能组装必要的治具,并进行常用设备的维护。
2.能熟练操控多种产线关键设备并进行必要的维护,按照岗位责任制及文明生产要求参与产品生产过程,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3.能进行流水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现场记录,及时巡检生产线并展开员工交到工作。
4.能对生产及检验设备进行调试、检验与保养维护,初步判断和处置常见的机械和电气故障,配合工程部进行设备的现场调试和检验。
5.能按照质检控制流程和标准进行工序加工质量监控,处理品质异常情况并进行产品质量分析。
6.具有评鉴和指导他人上岗作业的能力。
7.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已有工作经验分析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
8.能使用和查阅技术资料和行业标准,正确解读产品零件、治具结构、设备原理等的相关图文文档和工艺文件,并规范地编制WI和SOP等作业文件。
9.能熟练地使用ERP、MES软件并提取相关信息,评估工作过程,分析解决技术与基层管理问题。
10.能指定并执行班组成产组织管理计划,并考虑经济成本和节能环保。
从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上来讲,主要有以下内容:
1.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2.具有环保、安全、职业健康意识。
3.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具备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技术资料。
7.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作方法:
1.图纸的识读方法。
2.治具的基準与定位选择方法。
3.机械装配方法。
4.电气安装方法。
5.治具的调试方法。
6.治具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方法。
7.治具的检验方法。
8.治具紧急事件的处理。
劳动组织方式:
1.与治具设计人员的沟通。
2.与操作员、工程师、线长等有关人员就治具故障内容进行交流。
3.向材料及备件库保管员领取材料及备件。 4完工自检后交相关部门验收和使用。
5.接受安全员的监督(稽核)。
工作要求:
1.能讲解产线、工站以及治具的生产流程、工作原理。
2.能深入细致地进行现场观察、询问及各项检测工作,防止片面性。
3.能识读、分析治具原理图、设备连接图等。
4.能熟练操作治具组装、测试、维修和维护的工具和仪器设备。
5.能够独立或协同完成治具的组装和维护任务。
6.能正确处理紧急事件(直接急停、临时代换、消防及急救)。
7.能够根据工站或治具的WI、SOP制定维修方案。
8.满足治具工作质量要求和时间效率的要求。
9.具有工作的成本意识和社会环境责任SER。
10.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厂规、员工手册。
总的来说,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过程与模式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角色发生逆转,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以学生自我学习、发现、演讲、思辨、讨论为主。教师只是规则的维持者,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实行小组分组教学。小组内部选出组长,组长对成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小组成员完成某一任务后,形成较为标准的SOP文件,由组长指定的小组成员进行讲解,与此同时,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在此过程中可以发起提问、质疑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交互过程,使讲解的小组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锻炼了整个团队的组织、表达、思辨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以后职场工作中所必需的。在具体的教学组织方面,采用30人以下的小班制,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定制的教室进行工学一体化学习,具有充足的学习材料、资料、安全操作规程等,并且以周为单位连续进行教学活动。
当前任务结束后,小组还需要制作PPT,组长还需要进行汇报。我们通过这样的实践发现,相比于传统的课堂,经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
(二)教材与学材的创新
教材和学材方面,不使用传统的教材进行讲学与授课,而是采用与企业联合开发的基于工作页形式的“教材”和“学材”,工作页的主要内容是将任务进行分解,一般的任务分解成信息获取、制定工作计划、制定执行方案、解决问题、反思与改善五部分。每部分中,执行相应的要求,并注重课堂互动活动。
(三)课堂环境的创新
为了实现改革创新,我们建立了别具特色的专业教室,进行了别具特色的装修,整个教室课堂环境充满创意与现代化。在此环境下,教学双方课堂场景是活泼的、轻松惬意的、相对自由的。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学生的角色是问题的解决者和任务的执行者,教师的角色为规则的维护者,这样,课堂的主体便由教师向学生发生了转变。
(四)学生课业评价的创新
在对学生课业的评价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应试评价或者课堂教学评价,而是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两个方面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在过程评价中,以学生工作页的具体完成情况为主要评价标准依据,在结果评价中,主要以学生的汇报为评价标准。在过程评价指标方面,主要以分组/分工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制定计划能力、执行实施能力、检查反馈能力、改进能力六个项目为主要衡量指标;在结果评价指标方面,主要以撰写SOP文件能力、展示工作成果能力、排故考核三个项目为主要衡量指标。
学生考核分为职业素养考核模块、工作过程考核模块、工作结果考核模块三部分,占比为20%、50%、30%,详见“治具的组装与维护”课程评价表。
“职业素养考核模块”根据学生的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团队合作、安全意识、设备操作、维护和保养的规范化程度等情况,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并合理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监督员评价和组长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除学习状况之外,过程考核还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和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考核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中进行,应对在学习和应用方面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的鼓励。
“工作过程考核模块”主要针对工作与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练习等情况综合评定成绩,教师通过在学习与工作中的观察、口头或书面提问、实践考核、学习过程性文档的检查等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在实践中独立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工作结果考核模块”中,采用学生未学过且与已学过学习任务难度相近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完成该工作任务以考核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例如,根据具体工作情境,按照作业规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手机接插件治具的组装与维护,并达到行业规定的技术标准。
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评价方案。在学习开始之前,应事先确定评价的指标,指标不要太多,应满足“可观察性”和“可获得性”的标准。开展小组评价时,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给予建设性的反馈。教师评价通过抽样性观察、小组工作文件和考试进行;应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参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结果进行总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结束语
总之,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基于“企业学院”模式的课堂教学创新,经过在本校半年的实践、反思、再实践,从效果产出来看,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初的预期,得到了企业方、学生方、教师方的一致好评。我们也相信,随着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持续推进,这种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模式必然会成为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样本。
参考文献:
[1]刘素梅,范学刚.大国工匠培养,从职教师资培训开始:中外职教师资培训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2018(27).
[2]周秀峰,李偉华,任雪浩.德、美、澳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
[3]邵敏,王杜春,任雪浩.德日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8(2).
[4]王骏.国外工学结合模式及其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5]潘玲珍.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6]戴艳玲.民办高职教育师资管理机制建设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