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晶欣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转变和升级,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多元化和复合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另外,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直存在,为了缓解就业困难的情况,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在行业中开创出新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然而,就目前我国产教融合的情况来说,高校的创新创业的形势并不乐观,由于高校的教育方向还是相对固定化,而且与企业的合作程度不高,大学生的学习方向还是偏向学术和理论,实践经验缺失,且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教育融入程度不高,学生和高校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信息不多,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继续加强。对此,本文也将针对目前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校 創新创业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32-02
一、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态势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产教融合是我国高校教育应对市场和社会形势的一种变革,是目前高校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机制手段,它主要是通过将产业和专业以及创业这三者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相关产业和企业的运营方式,从而将高校的专业教育多元化和立体化,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扩大创业的形势。
首先,创新是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的重点培养方向。我国的市场和相关行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低端制造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了,因此将生产向高端技术方向发展,加快创新和创造才是现在产业发展的目标。而创新是较为高端的生产形式,需要人才和知识资源的支持,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地方,其产教融合的理念将会指导高校更好地将人才的创新能力偏向于市场和产业发展,从而提高创新的应用能力。
其次,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甚至已经转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理念,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和深入应用同样依靠知识和人才,只有人才在了解技术前景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技术加以改造和创新,实现新的信息技术,才能让产业和现代化信息建设融合的更加紧密,从而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和互相促进。
(二)产教融合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
1.实现信息化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推动产教的发展,也是高校形成产教融合机制的关键性环节。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高校教育带来更多的市场和产业方面的形势和知识,将传统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进行不断地更新,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加便捷的获取形式来促进整体知识的完善,教师在进行教授的过程中就不再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而是能够教导学生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市场和社会行业形式和动态,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高校与市场和企业断链,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的问题。而且现代信息技术也能够为高校和企业建立一个沟通桥梁,方便高校能够实现与企业的对接,从而输送更多人才。
2.从依托企业到环抱行业与产业
过去的高校由于各种环境和政策原因无法与企业进行紧密联系和沟通,教育形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并不相符,而且高校锻炼人才的方式需要依托企业的支持,这种被动的人才锻炼和实践形式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现在产教融合的政策和背景下,国家要求深化“引企入教”的改革,支持企业和行业主动与高校相接触,输送大量的高校专业型人才深入到社会和行业第一线学习技术和市场知识,从而将专业知识与市场行业要求相融合相连接,真正锻炼出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同时,高校通过产教融合的政策也将教育改革转变为环抱行业与产业,不再只是单一地满足某一企业的具体需求,而是扩大高校学生的市场和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多重需求,从而规避专业发展单一的风险。
3.提高教育服务创新的意识
服务创新意识更加具有针对性,它是指对针对行业和企业服务的创新能力展开和应用,创新的理念和方向更加集中于为企业和行业的未来方向考虑,创新的重点和环节都在于提高行业的运作能力和转型升级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时,要注意创新能力的锻炼方向,要以当前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形势和前景为前提,认识到企业的转型升级的需求,树立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还要融合目前时代的大方向,例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智能化的方向等,将教育更多与当前的形势和热点相结合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的创新想法更加集中、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非一种发散性的创新思维。
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
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还是比较陈旧的,虽然政府和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由于高校的教育模式已经固化多年,想要进行整体转变还比较困难,因此,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偏向于应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创新教育和能力锻炼还是局部的,没有涉及到日常的教学中。再加上目前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不够,教学模式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学模式刻板,教学过程中无法加入目前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学生学习的知识仍然是很早以前的,知识体系没有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二)师资结构单一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高校为主体,而是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甚至学生等多方主体共同的配合才能完成教育链接的全过程。而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很多高校都已经在专业中配备了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用于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规划作出引导,从而提高成功率。然而,高校所配备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本身水平层次就参差不齐,而且大多数高校的指导教师并不是具有非常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力的,他们只是根据学校的师资配置而调配到这一项业务中,他们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而有一些高校更加重视,就会聘请一些校友、合作的企业家以及行业相关的人物担任,而他们的就业和创业经验更加丰富,指导意义更大。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一)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窗口和链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积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将人才培养模式向创新性和适应性方面发展。首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大数据、AI以及云计算的技术手段让学生的知识接受形式扩大化,通过更加新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前沿信息的接收;其次,还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一个与企业和行业相连接的桥梁,建立一个沟通建设系统,将学校与企业相链接,整合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将高校的信息资源体系建立得更加完善,让高校能够掌握更多关于社会和企业的信息,在教育调整上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增强服务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单单依靠学校,而是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参与和帮助,针对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服务意识。高校要在师资配置以及平台建设上与企业进行对接,争取到企业的更多资源,从而实现人才的锻炼。在师资配置上,要积极与企业沟通,能够引进更多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来为学生教授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通过他们自身的经验来丰富学生对市场和行业的了解,将专业知识和前景有力结合;在平台建设方面,则要与企业共享科技研发实验室以及科研建设平台等,让学生能够进入企业研发和創新的第一线去了解企业的创新方向和途径,从而对创新创业有更加深刻和专业的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也具有更大的帮助。
(三)制定规范标准,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进行定义,确定范围和要求,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提供方向,并且更好地划分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二是政府要对创新创业的培养大纲和方案进行审核,并且对其质量评估建立一个有效且符合当前教育需求的考核标准,考核中需要包含各个主体,包括高校、课程标准、教师教授等,并且通过各方主体的反馈进行完善。
结束语
综上,创新创业教育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需要进行转变和升级,高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形式,积极与企业和行业相对接,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链接,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参考文献:
[1]龙雪梅,王栋杰.“双创”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9(09):168-170.
[2]郜畅.“互联网+”时代下移动支付对医院的影响与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6):93-94.
[3]王晓敏,邱小明,吴玉程,杨哲伟.创新与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15):149-150+155.
作者简介:
张晶欣(1995-),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7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