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策略迁徙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通过简单概述第二语言的迁徙形式,对我国大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迁徙运用做了实验,把产生的不同效果做了具体比对。通过各种假设与预测,重点观察大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产生的三种迁徙形式,并根据分析结果,推断产生三种不同形式的原因,以此找出第二语言学习的迁徙规律,此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迁徙方式,以有效辅助其学习第二语言。
[关 键 词]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迁徙;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24-02
一、引言
一直以来,人类语言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法则,使不同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规律,从而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迁徙形式,这种语言迁徙形式也是过渡阶段。利用语言的通用性,在这个阶段找出准确的迁徙规律,可以使学生学习英语更加事半功倍。
二、第二语言迁徙的概述
第二语言迁徙是指学生在获得母语的情况下,对第二语言学习中所形成的影响。而迁徙的有效性与目标语言的语言特性、迁徙难度、相似性有一定关系。另外,除了客觀因素以外,也与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三、第二语言迁徙的研究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抽取150名大三学生,其中,72名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6名学生参加了四级口语考试;15名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其中2名学生参加了六级口语考试。其余78名学生有42名参加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未通过;剩余36名学生从未参加过英语四级考试。
(二)研究方法
对150名学生进行英语与汉语测试,并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总结出在具有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中,所使用的不同迁徙方法与迁徙频率,并总结出差别存在的原因。
1.测试科目
汉语词汇填空、英语词汇填空;汉语口语表达、英语口语表达;汉语短文阅读理解、英语短文阅读理解,所有科目分开测试。
2.测试衡量标准
(1)两种语言之间的普遍可能性。
(2)学生在英语运用过程中,对疑难词汇、语句、口语表达的正迁徙率。
(3)学生在英语运用过程中,对疑难词汇、语句、口语表达的负迁徙率。
(4)学生在英语运用过程中,对疑难词汇、语句、口语表达的零迁徙率。
3.推测线索
A:全部是正迁徙 B:全部是负迁徙 C:全部是零迁徙
D:正迁徙+负迁徙 E:正迁徙+零迁徙 F:负迁徙+零迁徙
G:正迁徙+负迁徙+零迁徙
从迁徙的形式来说把迁徙分为三大类,来进行统计:
X类:A+E(正迁徙类) Y类:B+F(负迁徙类) Z类:C+D+G(零迁徙类)
4.打分制
采用5分制,按照学生的成绩,把学生成绩分为五类:优等(5分)、良好(4分)、中等(3分)、较差(2分)、差等(2分以下)。
5.测试目的
分析学生对英语运用过程中的迁徙使用情况,从而得出学生在迁徙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英语水平。
(三)研究结果
150名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
1.汉语语句填空题:最高5分、最低3.5分、平均4.65分。
2.英语语句填空题:最高4.6分、最低2.6分、平均4.26分。
3.汉语口语表达:最高4.15、最低2.35分、平均3.75分。
4.英语口语表达:最高4分、最低1.1分、平均3.56分。
5.汉语短文阅读理解:最高4.5分、最低3.2分、平均4.08分。
6.英语短文阅读理解:最高4.6分、最低3分、平均3.75分。
从15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观察,可以看出在解答这类型题目时,大部分学生在对中、英文词汇的理解中进行了有意识的正迁徙,少数采取了零迁徙和负迁徙,所以才会出现最高分与最低分成绩差大,而平均分却较高的现象;在口语表达成绩中,中、英文平均成绩差距不大,但英文的最高分与最低分均不及中文,而且虽然英语的最低分非常低,但是平均成绩却在中等线上,由此可以看出,个别英语口语能力较高的学生发挥水平依然较好,大部分学生口语存在一定的固化性,因而采取零迁徙方式,也有极少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口语表达能力弱,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口语能力,反而无意识地采取了负迁徙;中文阅读理解的平均成绩也在良好线中,但是在英语短文阅读成绩中可以看出,最高成绩与最低成绩的差距不如口语差距大,而平均分确与口语差不多,只停留在中等线上,由此看出,除了个别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可以进行有效的正迁徙外,采取负迁徙的学生人数较多,多于零迁徙及正迁徙的学生。
四、第二语言迁徙的表现形式
由实验得出学生对第二语言迁徙有以下表现形式。 (一)可能性
语言学家Chomsky认为所有语言都存在普遍的适用性,这一推论表明了语言迁徙的可能性。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从母语或者已习得的语言中找出相关的语言规则,当然,这个条件要限定在学生完成第二语言的基础学习以后。当语言迁徙规则与学生所用的规则一致或者相近时,则迁徙规则有效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这是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使用的正迁徙方式,通过这种正迁徙方式,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理解并掌握第二语言,并从中找到一定的学习规律。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迁徙的意识取决于学生对目标语言的认知能力。虽然有意识的迁徙并不可能全部正确,但依然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这种有意识的迁徙具有一定的选择特征,所以,学习者通过找出母语与目标语言的个别通性和表面相似性来进行迁徙。语言学家认为在进行第二语言的迁徙中,母语在词汇、发音与整篇语言环境上面,比句法更加具有适用性,称之为正迁徙。
(二)错误性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与有意识迁徙相反的是无意识迁徙,这种无意识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发生错误。这种情况多产生于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差别较大的时候,或者两种语言的语法看起来并无明显区别,实则真正含义却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进行错误迁徙,称之为负迁徙。
(三)固化性
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的固化性不能忽略。这种形式通常以语言应用的习惯性表现出来,这种习惯性对学生可以产生长期甚至永久性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母语对学生口语的影响,如很多学生由于受母语影响或者方言的影响,其第二語言的发音形式也接近于母语或者方言,这对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的迁徙有一定的局限性,称之为零迁徙。
五、第二语言迁徙策略
(一)对英语词汇的正迁徙策略
在此次试验中,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词汇所使用的迁徙策略正确,是有意识的正迁徙。这里可以看出,虽然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词汇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如果结合语句来看,是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使学生虽然在英语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上有区别,但是依然存在迁徙的可能性。在英语中,很多具有理性意义的词汇大多数都有对应的汉语表达方式,如果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话,两者语言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汉语意思来进行理解,通过理解英语词汇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记忆方法,从而加深对英文词汇的印象,达到有效记忆的目的。反过来说,如果想要把英语词汇的正迁徙发挥到最高水平,依然需要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二)对英语长句及短文的正迁徙策略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短文阅读理解所使用的迁徙策略差异分布较为分散。除了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正确地利用迁徙策略以外,大部分学生则采取消极的办法。虽然,汉语和英语在语序方面看起来差异较大,但是,只要找出两者语言的相似特征,依然可以采用正迁徙策略。例如:We are working(我们在跳舞),这个句子中、英文语言表达顺序一样,都是S+VI+Prendicate的形式。再例如:He speaks English(他讲英语)这两者表达顺序也一样,都是S+VI+O的形式。在上述例句中,中、文英的主、谓、宾顺序是一样的,虽然只是简单的句子,但是无论中文还是英文,所有结构复杂的句子都是建立在简单句子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这样可以使其英语得到灵活的应用。
(三)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负迁徙原因
在英语口语表达中,造成学生负迁徙的原因除了英语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外,还存在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语言能力差,这会导致其在迁徙过程中的错误判断。人类虽然创造了不同的语言,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表达者的思维是一致的。对中、英文来说,虽然其内部结构与词汇有各自的独特性,但在语言体系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例如:英文英标中[p][b][t][d][k][g]与汉语的发音是一致的。事实上,如果中文普通话说得标准,英语发音也会相对标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第二语言并不是零起步,是以中文为基础的,要想更好地进行英语口语表达,就要加强锻炼自身的中文表达能力,并从中获得一定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技巧。
六、结束语
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母语迁徙的现象其实普遍存在,只是所产生的意识不同。语言的正确迁徙是有一定技巧的,而这种技巧是基于掌握了扎实的中文基础,并加以灵活运用。通过获得的语言学习技巧,学生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准确地进行迁徙。
参考文献:
[1]郭宇佳,牟玲.浅谈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考试周刊,2018(8):187-188.
[2]曲春玲.英语词汇学习中母语迁移作用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93(3):100-101,104.
[3]杨洋.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266.
[4]张佳.正向迁移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校园英语,2018(3).
[5]苑晓敏,李晓萌.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迁移现象:以母语是汉语,二语是英语为例[J].芒种,2017(22).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