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回归生活,灵动习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活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习作教学生活化,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学会仔细观察生活,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充分表达出来。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检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對此,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即立足于生活实际,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和身心发展规律予以尊重,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学生可以深刻感悟社会与生活,在习作中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出来,而不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胡乱编造,进而促进小学生感悟生活能力的有效提高,使学生有序的习作表达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1创设生活化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创设生活化的写作情境,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写作情境,即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借助一定的方式,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浓厚生活化气息的写作课堂,使学生可以置身于熟悉的环境中,展开写作,以此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培养。以《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完本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写景习作。在学生正式展开写作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的花坛中,从而使和校园花坛的景色融为一体,以“校园的花坛”为题写作。借助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课程知识内容,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根据学生生活实际,选择生活化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习作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对灵感从生活中而来的道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带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寻写作素材,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自主选择生活化写作素材。之后引导学生立足于自己的思考、观察和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化习作写作。例如,在以“我们的公园”为主题的写作训练中,教师首先要调查学生去公园的频率和目的,之后对习作写作的重点予以明确。如,人们去公园的原因是什么?公园对我们的影响和作用有哪些?公园中最多的是哪一人群?之后带领学生调查公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进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最后,让学生以“我们的公园”为主题进行写作,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借助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习作写作。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他们十分熟悉的习作题目。如“我的妈妈”“我的爸爸”等任务。进而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家庭成员爸爸、妈妈等予以密切关注,拉近和亲人的关系。使其既可以在真实的生活中将情感丰富的习作写出,同时还能促进让学生和亲人保持更加密切的关系。
  3书写生活,实现习作练习生活化
  据相关实践证实,丰富多样的习作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能调动学生表达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感受的主动性。而在以往的习作练习中,通常是教师为学生布置写作题目让其进行写作,调查发现,此教学模式中,教师布置的题目通常会和学生的生活相脱离,设置的练习活动也难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为了将此现状改变,教师在开展习作练习的过程中务必要注重和生活相贴近,给予学生激励,让其积极主动用笔记录生活。例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引导,让其把写日子的好习惯养成,引导学生用简短的片段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或生活感受记录好,这些都能成为学生今后写作中的重要素材,使其习作练习难度有效降低。此外,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引导,让其练习写想象习作,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对想象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了解生活将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提供给了想象,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有效提高。
  4结语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围绕生活的教育便是死的教育,没有围绕生活的书本便是死的书本。”生活是所有写作思想的源泉,也是写作课堂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有机结合课堂与生活,学会感受、享受生活,促进写作能力提高。借助各种有效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把学生的知识领域和范围拓宽,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对生活中的写作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在生活中将自身语文素养提高,重视促进集体进步的同时实现个人良好发展,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实现其综合素质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郝本信.生活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7(10):74-75.
  [2] 王青.让学生从生活中找“米”——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J].习作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7(08):65.
  [3] 陈亭亭.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过程生活化对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4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