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学徒制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中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分析推进现代学徒制重要性的基础上,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从招生与招聘连接、专业与岗位对应以及课程与项目结合三个方面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302-02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现阶段中职教育硬件设施的配备已经趋于完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今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现代学徒制作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领域比较先进的理念,为许多职业教育先进的发达国家所使用,它注重在实践生产过程中传授职业技能,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熏陶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加上工业4.0的到来,对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当前,我国中职开设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虽然形成了教学形式多样、各地特色鲜明的良好局面,但是距离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构建课程体系作了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单一
   通过走访调查天津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跟岗实习企业,在调查测评中发现,企业管理层对调查学校在职业素养、服从调配、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方面认可程度较高,在自动化生产设备改造以及程序编写技能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较弱。
   中职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中职学校特殊性培养模式不突出,大多数中职学校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顶岗实习。考虑到学生在校时间仅有两年左右,学校在开始课程时,都普遍重视专业和技术的课程培养,轻视理论与文化基础。而企业顶岗实习大多为一线操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欠缺。正如企业一线师傅反馈,中职学校学生在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上、环境适应能力上表现欠佳,调换工作岗位需求频繁,岗位技能方面基础知识环节薄弱。
   (二)专业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较快,机电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技能水平与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教师的企业培训环节,由于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限制,使其接触企业一线生产岗位的机会较少,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现场技术交流学习机会也较少,导致中职专业教师对培养出能够胜任企业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学徒有一定的制约。
   (三)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内容脱节
   在学校教学内容与实践生产相关性方面,调查结果发现,目前七成左右的学生都认为教学内容与目前的企业实践联系不大,反映了目前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岗位的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以天津市某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该校运用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实训实践课时上得到充分保证,除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外,实训实践都是在校内完成,加上没有完善的校内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设备的种类单一,出现部分设备老旧现象,比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电力拖动控制技术及技能实训中所使用的教学设备已有十几年之久,校内的实训与实际生产工作存在脱节,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标自然也很难达到。
   在原有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工学交替”“双元”育人,最重要的是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二、现代学徒制的国内外发展与重要意义
   自2011年首个现代学徒制在江西新余开展以来,教育部工作意见中相继提到开展、启动、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1396年,英格兰的一份学徒契约,是教育史上的重大改革创新,之后发展坎坷,直至1993年恢复学徒制,缓解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技能短缺问题,学徒制再次受到关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结合了企业培训和学校职业教育的优势,实现了职业教育系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实现了年轻人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顺利过渡,促使德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强国的秘密武器之一。
   现代学徒制助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繁荣功不可没。在我国,学徒制历来已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讲求师徒传承、言传身教的传统学徒制发展迅速。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机器化大生产取代工厂手工业,传统的学徒制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学校教育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将学徒制纳入学校教育,将学校教育融入学徒制教育,构成现代学徒制的雛形。
   职业教育因其特殊性以及现代师徒制在西方的成功探索,基于中国本土职业教育现状,发展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师徒制度是适应这一教育类型的教育制度,是满足制造业产业转型,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改革。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构建课程体系    (一)招生与招聘相连接
   中职学生入学时,专业的选择多是由家长、中学老师帮助选择或是代替选择的,对人生规划不明确。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智、思维、判断力逐步成熟,对自己未来的思考逐渐理性,对选择的专业也有个人独特的理解。为使学生在入学之时具有初步的职业感知与专业理解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慎重做出专业(职业)选择,学校发布招生简章同时发布企业招聘需求。学校的招生方案与企业的招聘方案应当按照企业发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要求相联合共同研制。明确在校学习期限、学习课程、学习方式,明确从事岗位、毕业后待遇区间。企业通过校企联合考察机制,择优录取,分配岗位与决定薪资待遇。在办理入学手续同时在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四方签订协议,在四个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能,形成校、企、生、家四方共同参与、联合培养的形式。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学校进行课程考核外,合作企业进行技能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期满,进入企业进行跟岗实习期间,除企业进行跟岗工作考核外,学校进行实习期间学习状况考核,校企联合进行考核。考核均合格的学生由企业择优录用,不合格的企业不予录用,学校不予发放毕业证,可重修进行再培训学习。
   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逐渐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聘的对接,校企共建培养人才,实现订单式培养,即学校招生对接企业招工。以学校为主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转变为企业、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是现如今解决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大利器。
   (二)专业与岗位相对应
   2019年4月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13个新职业信息。当今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联合合作企业,按照职业岗位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理论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引进自动化控制现场教学新元素和新技术,西门子PLC应用系统、3D打印技术等。针对企业中所需要的不同岗位进行专业特色设置。即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定制特色,例如适应机电和自动化设备的设计,改造方向;机电设备售后服务于维修方向;机电产品的营销与技术服务方向等,形成基于职业岗位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
   (三)课程与项目相结合
   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建设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2015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与机电行业技术骨干和岗位工程师的走访,结合专家指导,对机电与自动化设备操作岗、机电与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改造、机电与自动化设备售后服务、机电产品的营销与技术服务为主的4个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将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课程提炼出5个典型项目:迷你收音机制作、电气基本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机床排故与检修、交直流传动系统装调直流电动机调速、自动灌装生产线组装与调试。对这五个典型项目,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拆解,拆分为多个任务,例如家庭照明电路安装、电机拆装、十字交通灯PLC控制等。
   课程与项目的对应情况如下表所示。
   四、结论
   重视人才培养很关键,技术产业在发展的同时,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要跟着时代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选择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尤是如此。因此校企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招生与招聘、专业与岗位、课程与项目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强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支撑工业4.0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J].江苏教育,2019(4):29-33.
   [2]关晶,石偉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1).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Z].教职成司函(2015)2号,2015-01-05.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