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务分层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扩招工作的进程,各大院校的办学规模与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在逐渐增加,教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对象更多,内容更为复杂,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全面覆盖、统一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适用。结合自身教务管理工作实践经历,就高校教务工作中采取分层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加以分析,阐述了通过实行分层管理可解决的实际教务管理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希望对提升高效教务分层管理效能、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高效教务工作;分层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78-02
   高校教务工作的内容广泛,包括教室管理、教室安排、教材订发、考试管理、课程配置、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督等等,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保障和支撑,是将学校各个院系和师生工作联结起来的枢纽,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直线型、集中式教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工作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效陆续开展了教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通过简政放权、明确分工的方式实现教务工作的重心下移,构建起校级、院系分层管理的教务工作模式,以提升教务工作的效能和水平。但当前部分教务管理人员对实行分层管理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缺乏清晰的認识,难以明确划分各级教务管理组织的职责,导致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高校教务工作采取分层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
   (一)分层管理的内涵
   层次是系统论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构成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可被识别的在质量、规模、数量等方面的差别。分层管理的核心,就是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并设计相应的管理措施,对管理对象实现有效管理,避免发生管理手段与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不对称,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发生。从古希腊时期的《原子论》,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都对分层管理的概念和价值进行了论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学界对分层管理的关注重点在于划分层次的依据,常见的观点有三种,分别为根据管理的主体来划分、根据管理的客体来划分和根据管理的手段来划分。而随着近些年来就分层管理研究的逐渐深入,当前学界的观点趋于统一,认为所有的事物发展都具有层次性,根据不同的划分角度可得到不同的层次观。在进行分层管理研究时,需从系统论的高度上,发掘事物的共性,结合关联性与变化性,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层次的划分。
   (二)高校教务工作中实行分层管理的依据
   高等院校的教务工作与K12阶段的具有较大的差别,由于专业的设置和院系的划分,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多样,管理内容更加复杂。而对教务工作实行分层管理,有助于解决对管理幅度的控制。所谓管理幅度,指的是上级领导能够有效指挥和控制的下属单位的数量。若管理幅度过大,则领导工作无法深入,只能给出浅层次的指导;反过来,若管理幅度过小,则势必会管理过细,限制下级单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高校范围内确立起分层管理的体系,有助于限制当前校级教务部门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理顺校级教务部门与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减少信息流动方面的障碍,减少因权责过于集中而出现的效率低下问题,实现管理幅度的优化;有益于调动和发挥二级学院教务部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切实提升管理效能。此外,对于校级教务部门,则可以将精力集中于宏观层面的管理和调查研究上,提升校园教务工作的全局性与前瞻性。
   二、通过实行分层管理可解决的实际教务管理问题
   当前教务工作中的很多困难,实际源自高校发展到了新阶段后所面临的新形势,要想应对管理工作的挑战,切实解决教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可通过实行分层管理的方式来加以应对。
   (一)教务管理工作过度集中于校级教务处
   为实现总体统筹、全局协调的目的,保证教育资源投入的公平性,高校倾向于将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业务集中起来,由校级教务处统一管理,而院系教务部门更多承担的是上传下达的职能。随着扩招的逐步深入,当前各院系的师生数量逐年增加,开设的课程种类也更加丰富,部分新兴学科不论是在教材选择还是在课堂形式、考核方法方面,都与传统学科差异巨大,教务管理相关的业务量也因此增多。将全部教务管理工作交由校级教务处集中处置的方式,由于涉及的人员和环节较多,可能无法满足效率要求,甚至影响到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过多的事务性工作限制了教务部门在研究、规划和督导方面的职能发挥
   在未采取分层管理的情况下,很多仅适用于某个或某几个专业的教务管理工作也需要由校级教务处进行处置,导致其没有精力顾及教育管理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在教学质量监督方面,囿于人力资源和精力的限制,也只能采取传统的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自我评估等方式进行,难以做到全面、科学的督导。
   (三)校级教务处的常规管理与院系等教学主体的管理工作衔接问题
   校级教务处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时,需综合考虑各个院系的整体情况,因而制定的管理措施往往难以顾及每个院系独有的需求。而教学主体的教务管理部门习惯于直接将校级教务处所下达的指令进行传达或落实,而很少根据本院系或本专业教学活动的特点区别地实施。例如,在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由于各专业教学进程的不同,一些专业的学生在大二阶段开始实践所学内容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最佳,而另一些专业可能到大三甚至大四再去接触效果更好,若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可能导致部分专业的学生未能真正发挥出社会实践对其深化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    (四)校级教务部门人力资源紧缺
   高校每年的招聘指标有限,为满足更多学生的教学需求获取科研成果,通常向教学和科研的师资队伍的选聘倾斜,教务管理部门可能多年才会新增一位员工。而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和专业设置的丰富,教学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业务种类也在增加,校级教务处的工作人员业务压力巨大。另外,业务的繁琐性和复杂度的提高,对教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参与专项培训,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受到人员、精力的限制,很难组织此类学习活动。甚至一些教务管理人员除本职工作外,还需兼任其他学生服务工作,如安全保卫、军训辅导、爱国教育工作等,没有时间参与技能培训。另外,当前教务管理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岗位与人员是以一一对应的,一旦有人离岗,必然会影响一段时间内业务的开展效率。这样,一方面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难以让工作人员通过轮岗等方式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推进高校教务工作实现学校—院系二级分层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强化宣传教育,明确高校教务分层管理的目的
   很多校级教务处的工作人员都是工龄较长的老员工,对于传统集中式、直线型的教务管理模式较为习惯,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阵痛期”。有必要通过宣传教育和专项培训的方式,使其明确分层管理的目的,即一方面可以降低校级教务部门集中处理教务管理工作的压力,实现业务的分流,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之于管理研究、监督指导方面,提升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分层各院系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教务管理工作,更符合师生诉求,提升管理的质量。在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对分层管理的价值有所了解后,有助于克服對新管理模式的畏难情绪,主动推进教务管理工作的改革。
   (二)明确校级教务部门与院系教务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
   高校教务二级管理是分层管理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朴素应用,现已成为教务管理改革实践的热点,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以二级管理的方式代替原有集中管理的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各学科的发展,二级学院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凸显,为满足本院系学生的培养需求,二级学院所承担的职能逐渐增多,机构也日益健全,有能力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独立完成本部门内部的教务管理工作。
   在对校级教务处和院级教务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分时,需结合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其中,校级教务处面向全校师生,且统筹经验丰富;而院系教务部门更加贴近本院师生,对本院系和具体专业的教学安排更为了解。在面向全校某一年级学生统一安排的公共课程,由校级教务处负责编排管理更加合理;而对专业类课程的编排,可由各院系教务部门进行组织,确定上课时间、地点、任课教师等。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时,应由校级教务处给出考核主要内容、形式、标准和各考核指标的权重占比要求,对公共课程的考核由校级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对专业课的考核由院系教务部门在校级教务处的指导下进行,并将结果汇总提交至校级教务部门。
   需强调的是,一旦明确了校级教务处与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分别负责的内容后,需坚持权责清晰、整体统筹的原则,以便维持教务管理体系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校级教务处在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是总调度、总规划,应通过制订目标蓝图、工作时间节点要求等制度来规范下级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而不应该过多干预其系部管理,避免影响其工作的针对性。为确保教务工作开展的质量,可定期对二级院校的教务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和指导,切实发挥分层管理的价值。
   (三)为确保分层管理的长期活力,应在整体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动态调控
   学校—院系教务二级管理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层次划分简便,属辖关系清晰,可靠性较高;但教务管理工作是动态变化的,且随着前沿科技及应用的发展,各专业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也会有所变化,而固定的层次显然不利于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务管理工作场景。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分层管理模式下,强化动态调控的功能。例如,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跨越行政部门的结构限制,构建新的层次;或者为应对特定时期的业务要求,由多个行政部门交叉形成动态层次,在完成特定时段任务后恢复原有制度等。围绕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对分层管理的动态调控,可以避免僵化的制度影响业务处置的效率,有利于保持长期活力。
   四、结语
   在高校教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学校—院系二级分层管理的模式已被证明对于解决因学生群体扩大、专业设置复杂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实效。这一分层管理的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校级教务处的业务集中、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且教务管理和安排可以更加贴合各院系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推广的价值。但分层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层级的划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获得效能的提高,因而相关领域研究者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结构稳定的二级划分,而应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动态性与均衡性,切实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许琦.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教务分层次管理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15):156-157.
   [2]张永莉.高校教务分层管理工作模式的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40,42.
   [3]张永莉.高校教务分层管理体制的理论研究及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3):46-47.
  ◎编辑 司 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