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人风骨小品大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文物艺术品鉴赏家,中国玉文化学者。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研究员,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品服务中心民间文物鉴定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当代玉雕艺术评论家,中国艺术品交易所高级顾问,中国文化艺术品收藏联合会高级顾问(香港),岳飞思想研究会高级顾问等(岳飞第32代世孙)。曾主编出版:《新疆文物古迹大观》、《丝绸之路珍品集》、《丝绸之路研究文献书目索引》、《新疆历史文明集萃》(获中华民间图书提名奖)、《书画鉴定方法研究》、《论文物鉴定与文物鉴定学》,并出版专著《和田玉与中华文明——和田玉收藏与鉴赏》。
  我和易少勇大师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经常会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期而遇,更能经常看到他的玉雕艺术作品。陌生的是,见面的机会也多是礼节性地打个招呼,虽认识多年还没有机会去过他的工作室。所以,对他的作品的熟悉和了解的程度可能远远超过了对他本人。但不知是在几年前,他说过的一句话,我倒是记忆犹新:“我没有创作欲望的时候,可能十天半个月不进工作室,当有了创作欲望与激隋的时候,可能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不出工作室,手机关机,闭门谢客……”认真品味这句普通的话语,这不正是一位当代玉雕艺术家对作品所应有的艺术态度吗?这不正是一位玉雕大师对玉雕艺术的责任担当吗?这不正反映一位炎黄子孙对玉的膜拜和礼敬吗?是的,易少勇大师就是这样从不随意地对待任何一件玉雕作品,总是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全神贯注的精神、虔诚而崇敬的心情去创作。这就是易少勇,一位幽默、洒脱、智慧,有思想、有追求、有个性的,具有仙风道骨、侠胆义肠的性情中人!
  一、传承发展与弘扬创新的完美结合
  关门苦修只为玉痴的易少勇,字天蜀,籍贯巴蜀,他自幼爱好书画篆刻,1978年,懷着对玉文化的执著追求,他成为上海玉器厂的一名小学徒。在厂期间,他师从锺建林先生学习炉瓶雕刻技术,对造型、平面、弧面的处理悉如己掌,从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易少勇的雕刻作品被一位台湾客人看中,并高价请他雕刻了一块白玉。自此,他悟出了自己的潜能,开始迷上了白玉雕刻,并且对玉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在白玉牌上有所建树,从而一发不可收拾。1995年他索性辞去工作,开始了“天蜀玉牌”艺术的创作与研究。
  玉牌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为一体的高度结合的一门艺术,是体现中华玉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窗口。从那时起,在他的世界里唯有玉雕,伴随着他闭门苦修,他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甚至一个月都不愿走出他那集设计、雕刻、欣赏、健身于一体的独特空间。
  中国的玉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而佩玉在中国也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玉比德,以佩玉的方式来时时提醒自己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不可一日无玉”“宁可食无肉、不可身无玉”。汉唐时期的玉带制度成为官场等级制度的象征,宋代以后的各种玉佩玉饰,更成为百姓消灾避难、祈福纳祥必佩之物,而明清时期的子冈牌更是文人雅士们必不可缺少的身份标志。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均以造型为主,未见有类似易少勇风格的玉雕书画出现。当代玉雕,虽然玉牌是主要品种之一,但阴刻玉牌书画,首创也应为易少勇。
  玉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思想与道德理念,承载着高雅与庄重的气质。特别是易少勇的白玉牌,不管你是否熟知它的前世今生,看过后便知什么是文人风骨,什么是高风亮节的文化内涵,什么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境界,那种肃然起敬之感往往会油然而生。当你仔细察看玉牌的形制,它那张力饱满的美感,由方形圆角、平面微弧的细微润光展现无遗,而白玉牌一旦握玩在手,那光滑、温润之感,更让人爱不释手,日久生情。
  自明嘉靖万历年间“子冈牌”开始,传统的玉牌常规6cm×4cm×0.9cm(长×宽×厚)的比例似乎是标准形制,即长方形或正方形。上部的牌头,常规透雕龙饰图形,作用在于方便佩戴;下部是牌面,常规浮刻纹饰图案,背面配有诗文,作用在于表达思想情感及祈福平安吉祥。从祥瑞的角度理解:玉牌它随身,既代表着期盼、祈愿、讨喜,又显文化高雅及身份,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和艺术欣赏。“玉牌”的白白润润、方方正正、实实敦敦的外形及被附以无限的想象和人格化、道德化的特定的设置,确实是形式美与内在美的最佳结合。管仲、孔子、荀子、许滇等先贤,从不同角度将玉归结为有九德、十一德、七德、五德等,更根据玉的自然属性演绎出君子应具备的高贵品行,用它来作为君子修身养性的准则,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使“玉牌”作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品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了一种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大约在1990年前后,易少勇开始尝试一种前无古人的玉雕艺术——玉雕书画的创作,并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诗、书、画、印”元素融入其中。经过5年的艰苦修炼,这种艺术在1995年前后趋于成熟,并形成了中国玉雕行业的一个新流派——“天蜀派”。天蜀派的核心技艺,是用传统玉雕工具,在小小的羊脂玉牌上,写出独步天下的“玉书”,绘出前无古人的“玉画”,并辅以印章、题款,将中国传统书画的精髓转移到玉牌的方寸之间,实现了跨艺术领域的突破。“天蜀玉牌”上的画作和诗书,以阴刻为主,印章和题款则是阳刻技艺,阴阳调和,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易少勇大师在玉牌的创作中,坚守一个理念;牌形应是方中带圆、圆中带方,因为太方显呆板、太圆则显无骨,其实方圆是相对的,方圆中充满阴阳、充满动感、充满互补,关键是必须把握好方和圆的度,所以这一理念成为他玉牌创作中的一个追求。面对传统和现代审美理念的碰撞,他提出了玉牌“玉润”的理念。“玉润”包括“眼润”和“手润”两部分。在“眼润”中,他认为只有读玉,才能懂玉;只有懂玉,才能琢玉。其中,能看懂玉的美是最重要的。牌形的造型、厚薄和弧度,工艺的对称、工整和规则,通过眼睛一看就能感觉出好坏,这个“润”的标准就是面与面、面与线、线与角、线与线、角与角的和谐和互补。同样,“手润”强调手感的作用,因为玉牌的把玩功能决定着玉形的张力、顺手、饱满等作用。   易少勇大师的玉牌的基调就是表现“人文精神”,并始终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寻找共鸣。最主要的表现题材——“梅兰竹菊”的意境与时代的审美趋向力求接近。“梅兰竹菊”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不再是应时的植物。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诗人文人的咏颂、无数画家书家的描绘,“梅兰竹菊”已经上升到清廉、质朴、气节、大器、风骨等象征道德的层面,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最直接、最受认同的精神标志,成为中国最有艺术感染力、审美力的图式。在千千万万传统精美的“梅兰竹菊”作品中,他似乎更倾向于宋画的表现形式。它们构图清峻,画面精致,用笔精准,情趣委婉,意境深远。
  在玉牌上要表现一副“梅兰竹菊”的画面,宋画所传递的这种审美意趣是最直接的。但是在设计牌面效果时,绘画上的有些笔墨晕染效果是做不出的,只能在构造上、用笔上、精神上嫁接。中锋侧面锋,安顿提捺;枝叶花间,神采毕现;字里行间,疏密规正,这种美往往让人感动,让人不能忘怀。抱着对制玉的执著和热爱,易少勇汲古而不泥旧,不断推陈出新。他将各种不同书体的字表现在各式造型的玉牌中,有时亦将诗句与画意相融,创造出一种淡雅细腻的神韵与趣味。正是这种特殊的韵味,使他的作品中散发出一股在玉牌中前所未见的“气质和品味”,再加上自成一格的造型,从视觉感官上,已经跳脱出一般人对玉牌的刻板印象。
  他的玉牌作品内容往往是以牌面刻花草,牌后刻诗歌为基础模式,花草常以兰花、清竹、水仙为主,再加上一块太湖石,构图空灵,笔行刀走,深浅得当,转折自如;而诗歌多选用或修改于唐诗、题花诗,书体常以行书篆刻,工整精致,见笔显法。他认为要做好一块玉牌,必须做足诗、书、画、印四门中国文化功课,缺一不可。其实,画和字是互补的,画面诉说精神,留白决定空间,字体增色主题。另外,在设计中自己往往会创意性地將画和字放在同一正面,缩小的图形让字穿插其中,而把印章刻在反面。正反画面综合设计,考虑梳密有致,使诗、书、画、印四大绝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设计印章的内容时,他往往选用闲章的句子,比如风景图案的用风花雪月诗句,口彩的题材用传统的长如意、宜子孙等吉语。字体风格可以仿造古人名家印章,也可以根据画意的要求重新设计。篆刻中同样的字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印面款式,考量画面、视觉的设计要求,考量制作、打磨的工艺要求,选择的标准就是要能表现玉质美,因为篆刻的艺术效果是通过印面显示出来的。印章平面上剔地阳刻,符合他追求的阴阳平衡的世界。
  正是易少勇大师在认真地研究解读了传统玉牌之后,认真地吸取了其基本元素,将他的思想、情感、精神、喜好、品味融入其中,发展创新了玉佩的各种形制内涵及寓意,赋予玉牌时代性、唯美性、艺术性,使“天蜀玉牌”耐看受看、品味无穷、余音绕梁、韵味十足。
  易少勇玉牌艺术作品,无论从玉牌的形状构思,到画面的构图,再到雕工的细腻,都可以说是玉牌雕刻的上乘之品。对于自己作品的艺术风格,易少勇有一番精辟的阐述。他认为,纵观历代玉牌,大多沿用明代陆子冈模式,正面浮雕人物或山水,反面阴刻诗文,当代玉牌的创作应追求清、雅、精、细风格的统一,以小见大,力求使其形式、艺术效果、韵味融为一体。这恰恰是易少勇大师在创作理念上,既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又表现出对时代的敏感,使他的“天蜀玉牌”艺术,达到了历史与今天、传统与时尚、古代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二、形式美与艺术美的最佳体现
  19世纪享誉世界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两句话:“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所谓大师都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易少勇大师在对他的玉牌就做过这样的诠释:“玉牌是传统形制的一种,历来都是以阳刻工艺传承,如子冈牌。我时常在中国的书法、绘画、篆刻中学习摸索,设想着怎样把这些艺术元素应用到玉牌创作中,阴刻到底有哪些好处呢?这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玉牌是被人们用来佩戴把玩的,手玩眼赏乐趣无穷。而阴刻工艺有手感好,不触手,容易养的特点,内涵中透着隐秘,内敛而低调,有种不张扬的美,经得住连年累月的欣赏。但是,阴刻手法雕刻有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一刀下去,如果出现失误是无法修改的,哪怕是失误一点点整个画面就只能磨平全部重来,这对创作者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也是极罕有人敢尝试阴刻玉雕艺术的原因。”
  在每一块玉牌上做阴刻书法布局时,往往根据牌面的形状,空间和位置,决定内容、字数和字体,所有综合因素都必须考虑。当决定了内容、字数和字体后,每首诗设计时的四行竖字间的章法需要呼应,每个字的架构都要有变化。他通常在比较严肃的题材上,应用相对工整的画面,如宋画,那背面往往会选用楷书;在抒情的作品上则选择行书就比较合适,而隶书表现出来的情绪比较文气,比较娟秀,字体用得大点会更好看,一般当他感受这幅画面是宁静的,就用隶书。如果这件是给女性佩戴的小巧作品,也会选用隶书。
  玉牌阴刻工艺是易少勇大师的创新追求,阴刻难在“一刀准”,是玉雕的减法中的减法。如果—条线刻歪或走偏,修正就会越修越粗,线一粗对整个字的结构、周围字的连接、字和字的关系、整部书法的美感都会产生影响。就像写书法一样,阴刻工艺只能一气呵成,不能抖动。屏一口气,刻一刀,成一个面;屏两口气,刻两刀,成两个面。两个面形成一个笔画,所以一个笔画是用两刀完成的。玉牌的阴刻刀法和印章的平刀冲刀不同,它应该更接近碑帖的阴刻刀法,无论字体的楷、隶、行、篆,还是字形的大、小、方、扁,他都以中锋用刀,每一笔画都用到表现出笔的锋感,落笔、行笔、收笔,勾勒的粗细,转折的深浅,都需要深思熟虑后,静下心来,吸气,收腹,屏气,然后一气呵成。不同的书法体,背景不同,字体不同,布局不同,审美的诉求当然也不同。通常篆书字体要浑厚,阴刻刀法选用U字形比较合理;楷书工整,行书舒展,草书挥洒,阴刻刀法选用V字形更能表现出硬朗的风骨。有时,在一块玉牌的设计上出现两款书法和两种刀法,相得益彰,在整体中显对比,在细微上见风范。如果在点睛处治上枚阴刻的篆刻印章,那就阴阳相济、完美无缺了。   其实,刻字是一个过程,怎样运用毛笔意识?怎样使用工具刻制?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每个字的架构、笔画,字和字间的空间、呼应,行与行间的布局、走势和这首阴刻诗文的风格都要有个整体的筹划。当工具与玉牌面接触产生线条时,点竖撇捺,一波三折,运气、手势,用笔、气势,手势的转折,笔画的刻行,就是对每个字义、诗意美的最好表现。
  他在创作中,对玉牌的理解,就是处理好张力的问题。关于“张力”,其实就是“玉润”的标准,是检验一块玉牌好坏的标准之一。他做抛面,形制虽然同别人不一样,但难度要高得多,这主要得益于在炉瓶制作中的底板功底,图案面和图案底的微小深厚都是一致的。抛面在技艺上尽显阴字的难度,更突出作品的价值。今天易少勇大师创作的玉牌形制多样:方形、椭圆、长方、梨形、滴水形,对称工整、圆厚应手,额头多变,如意形、瓦片形、夔龙形,信手拈来,整体造型汲古不拘旧式,令人心怡。他尤其偏爱秀长状,如他的身形,形制更显风骨。“天蜀牌”经历了从柔缓丰腴到秀长硬朗之变,无论何人赏玩“天蜀牌”,无不感膏润无穷,如见清眸丰颊。
  熟悉易少勇大师的老友都用这样的词汇形容他——专一专注。因为在玉雕作品的类别中,摆件、挂件、手把件等形制多样。而玉牌则是挂件饰品中的一个小类别,而易少勇大师就把他的专注点聚焦在小小的玉牌上,这样的专一在全国的玉雕大师中真是不多见的。所以,专心、认真、仔细、严谨等形容词,在易少勇大师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只有骨子里专一执着,才能忍受肌肉日复一日长久紧绷的酸痛与一个人长久伏案的孤独。
  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和田玉,很多是刀剑的顶部击打部分,普通的铁根本划不动和田玉。你可以轻松地写个毛笔字,可是要在坚韧的和田玉上刻字,哪怕是黄豆大小也得刻上几天,若要刻得行云流水,难度可想而知。不但要有一定的书法功底,还要将书法的神韵在玉上表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甚至,一刀刻不好,一笔不完美,前面千辛万苦所刻的字都要磨掉,重新刻!这就是他对待一件作品的态度。易少勇不觉得苦,他说:“从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字帖,开始喜欢书法;从接触玉雕就没有想过转行干别的。玉雕、书法、绘画是我的兴趣。”
  通研中国玉雕史后不难发现,自明代子冈牌出现以来,几乎都是阳刻的,在易少勇之前,很少见有阴刻玉雕书画者。学术界普遍认为,易少勇的阴刻技法,是对子冈牌艺术形式及体系的一个完善,使得这个自明代以来的玉雕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易少勇的刀笔书法有时还与他人的玉雕作品相配搭,别人雕图,天蜀刻字,相得益彰,图文并茂。还有许多有书无文的玉雕件,作者落款的姓氏,也是请易少勇刀刻的。易少勇大师功夫就在其中,线条的灵动感、韵律感刚柔相继,动若狂奔、激情四射,静若池水、闭花羞月,始终追求一种给人以非常完美的感觉。
  三、精湛的工艺与品性修养集于一身
  “乱世生枭雄,盛世出文豪。却奇愚(玉)人天蜀,处荣辱而不惊,陷贫贵而无忧。非为名而名,非为利而利。非德而有德,非才而有才。浑浑噩噩中独享清清白白,纷纷繁繁里只求平平淡淡。真可谓:人生如梦亦如幻,缘生缘尽还自在。”这就是易少勇大师的画像。
  他清瘦寡淡,眼不大却专注有神。一头浅金色的长长卷发,在偌大的大会堂院子里,一百多位玉雕师当中显得格外出众。一位记者兼粉丝,激动地大喊:“易少勇大师,我的偶像,我可以采访您吗?”悠闲的他,马上站直,点头,双手合十行礼,然后认真回答:“随便踩,不要客气,踩死算了。”周围所有人一片灿然。
  现在的他依然是长发飘飘,只是小卷发变成了大波浪。他笑着调侃:“头上的‘方便面’不见了。”然后他又把脸上的笑容收起来,略带沉重地说:“那时候穷啊,总吃方便面,现在有钱买肉了。”他的幽默风趣,对待生活常怀一颗童心,像他那一头自由不羁的长卷发。他擅长发掘有趣,乐于展现美好。这样有趣的人,怎能不讨人喜欢呢?他为人谦和中带着淳朴,诚恳中带着诙谐。性格外柔而内刚,执著而又不乏机智。好性情,重情义。轻权贵,恶虚荣。其名虽已如灿烂之星光却仍清贫至今,其心境已达返璞归真之态而又不失难得糊涂之高明。天真烂漫的情趣包裹著柔情似水的内心,与生俱来的骨气恒守着质朴善良的信念,怡情于山川湖泊之秀美,呼吸于草木清淳之幽芳,临琅琊绝壁而思远怀故,处山野荒村而自得其乐,与友相聚则活脱形骸。这更是对易少勇大师的真实诠释。
  悠悠闲心一壶酒,静静山间几度秋。现在的易少勇,华发早生,额头上被岁月刻下了条条沧桑,瘦削的脸庞,单眼皮下的双眼放射出充满灵气和智慧的光芒。衣着休闲随性,喜外出旅游,向往“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对于未来不曾奢望,只求远离世事喧嚣的纷扰,不被功名利禄牵绊,让心寻一方安静憩地,采菊东篱下,如同闲云野鹤,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不禁唏嘘:有趣,才是最大,最难得的是才情吧。要知道,玉雕大师几十年如一日雕刻着带有古代符号的玉器,之乎者也式的说话方式已经很普遍了。一个人最糟糕的处境不是贫穷,不是病痛,更不是自恋,而是他逐渐被生活磨成一个无趣的人,自己却还浑然不觉,依旧过着自以为是的日子,聊着假大空的话题。而易少勇大师当他开心的时候,整个人都神采飞扬,很容易让身边的人一起分享他的喜悦。更难得的是易少勇大师从不装模作样,而是以自黑和自嘲的方式和大家谈笑风生,明明很严肃的事情从他嘴里说出来就跟相声一样令人捧腹。——那是极度拼搏创作后的放松,他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其根深蒂固的思维本源,集感恩之孝为德,修高远之心为敬。虽然天匠出炉却非刻意锻铸,只是性喜文笔墨意而浸泡其中不能自拔,饥食佛儒,渴饮道俗,涉奇访故如沏茶烫酒。于文墨之喜好已沁其心脾,如数十年磨志而得剑,又如腐根烂肥而奇葩异香。大师,有谱,有才,有钱,却难得有趣。玉雕阴阳两刻,一气呵成,谓之:阴阳法。他是海派玉雕大师——易少勇。
  “天蜀”玉牌、小品大雅,文人风骨、清香万家,作为玉界的书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创立天蜀派阴刻绝技的易少勇,身处风浪之巅,众人瞩目,但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一份恬淡的心境,潜心追求玉雕艺术的最高境界,几近苛刻,每年只出几件作品,如此低产,与其作品的市场价格对比,可见其为人淡泊名利之心,实为当代玉雕界的大隐,更可见他对玉雕艺术的严谨与尊重。   天蜀牌数量相对偌大的收藏市场实在太少,大师每年在几件天蜀牌的基础上,至多再做几枚灵秀的白玉,以解粉丝的渴求愿望,如此之少的出品,在当今玉雕界,显得极为另类。对于作品数量少的问题,易大师表示,自己的态度是宁缺毋滥,创作一件艺术品要有三个责任:一是对严重稀缺的和田白玉要负责,因为它是上天赐予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珍惜;二是对收藏家负责,尽管自己降低一些创作的标准以换取创作时间,藏家也看不出来,但这样做他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儿;三是对自己的艺术追求负责,他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必须有所突破,绝不是简单重复。
  易少勇嗜玉如命,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因为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情感。品读过易大师作品的人大都能领悟其作品蕴含的清雅、精细之风骨,以小见大,取材山石、花木,用各种画面配以各种字体,俨然一副玉上中国画,因其多年从事炉瓶器吼制作的功力,其玉牌形制优雅,方中有圆,极适合上手盘玩,正可谓“天蜀”玉牌融玩玉、品画、读诗、赏字为一1本,行方寸之间,蕴大干前景。台湾珠宝玉器业界知名人士皮楚荣先生,对易少勇“天蜀玉牌”的评价颇高,称之为“书法造诣,堪称一绝”,“表现形式,令人惊叹”。
  易少勇,从一名学徒到当代玉石行业中的代表人物,是公认的玉雕大师。四十年与玉相随,他付出了很多。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和努力,他的作品无论从玉牌的形状构思,到画面的构图,再到雕工的细腻,都可以说是玉牌雕刻的上乘之品。他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业界及社会的充分肯定,这令易少勇感到由衷的欣慰,同时也激起了他对祖国玉雕事业的高度责任感。现在,他想到的不仅仅是个人艺术,他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让玉雕艺术重新发扬光大。“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玉器作为古董之列的艺术品,必将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由此看来,对自己、对艺术、对市场,易少勇都非常信心。
  观赏易少勇的作品,一股清新淡雅、诗情画意之风扑面而来,让人赏心悦目……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一句“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粱”。心生宁静,身心愉悦,超凡脱俗、淤泥不染的文人风骨。他虽已过知天命之年,在方寸之间仍然书写着自己的心碑,刻画着自己对玉雕艺术的我执,也正因为这份不懈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辨识度,被誉为“天蜀牌”。
  “玉雕艺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没有思想,没有智慧,没有艺术,单凭简单地雕琢技术,可以说是难以突破,只会停滞不前。有了思想,将玉雕艺术与雕刻者、经营者、收藏者、合作伙伴全部贯通一致,那么创作过程就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玉雕作品将是展现时代特性的语言,整个玉雕行业的发展也将真的壮大。”他表示:“只有懂得什么是艺术思想的玉雕艺术创作者,才能欣赏到生活中的美好风景,并产生梦想,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玉雕艺术语言,并努力去实现梦想。”正因如此,易少勇大師头顶上获得了无数的光环:“中国玉雕大师”“文人牌第一人”“中国玉雕书法第—刀”等。
  回首来路,易少勇深感“学海无涯”必须“苦作舟”,轻舟绕过万重山,从而到达新境界的彼岸。他说苦即为乐,苦尽才能甘来。有付出才有收获,必须有更大的付出,以取得更多的收获。他还说:“吾是蜀地之后,人取‘天蜀’为号,本意如此。艺无止境,路远漫长,如何承师古人大创新,展示当代玉雕风采,创作出属于当今时代的玉雕艺术精品,吾辈责无旁贷,必将为之不懈,为中华民族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追寻。”在此,我们不能不说一句;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有思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我们的美好生活也需要这样有智慧、有才华、有追求的艺术家。
  (编辑:李博宁)
  男,1961年3月出生于上海。1975年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学习美术基础,1978年在上海玉石雕刻厂炉瓶车间玉石雕刻部门工作,1995年至2013年任上海工艺品美术服务部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2004年起先后获得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和上海特级玉石雕刻大师等称号。
  历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中国艺坛》杂志社艺术总监、中国宝玉石协会“天工奖”评委、苏州首届“子冈杯”玉雕精品展专家评委、上海“斗玉会”专家评委、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专家组专家评委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