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改深入实施的当下,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合作,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生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转变了传统教学思维和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探究知识,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全面有效的知识,它对当下初中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0-0089-02
引 言
任务驱动法注重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使其提升学习效率,并对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进而建构高效课堂。初中数学教学中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变量间的关系和计算内容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一个考验。因此,学生要进行主动探究,整合多种知识,以更好地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一、精设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运用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探究,发散思维,同时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获取有效的知识。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重视任务的设计和布置,突显这一教学法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教师要特别重视任务基础知识的预习,促使学生在任务实际探究活动中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如若缺乏预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显得不完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浪费很多时间,获取的知识停留在浅层次,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预习任务,帮助学生有效建構知识框架。要注意,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要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难易适中,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成就感和持续探究的动力。
以“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为例,学生要在这一章中认识轴对称概念和轴对称图形,明确轴对称的性质,并能设计轴对称图案。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要设计好任务:首先,在初期教学中帮助学生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深刻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其次,在设计轴对称图案时,为学生安排任务探究活动,即如何巧妙地自主设计轴对称图案,激发学生兴趣。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熟练地做出一个点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点,从而勾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二、任务分层,促使学生循序渐进
任务分层,即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任务驱动法,即要有针对性,以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层次开展探究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丰富数学思维框架,提升数学综合能力。首先,是课前的任务驱动,它主要是让学生奠定基础,以更好的状态进入任务探究活动中,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是课堂中的教学任务,它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沟通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探究性任务,确定任务难易程度和时间。最后,是课后的任务驱动,它可以使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从两个方面来执行:如在课堂中完成一项任务后,则进行课后延伸,对课堂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如果课堂时间限制或者教学内容具有难度,可以在课后指导学生深入进行任务探究活动,以便学生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
以“走进图形世界”这一内容为例,从教材结构来看,它的知识点并不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任务探究,分层设计任务。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打开学生的图形视野,让学生走进丰富的图形世界,树立图形意识;其次,为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时间,为学生设计课下任务,即让学生组成小组,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展开和折叠,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构建完整的图形观。
三、协作互助,帮助学生破解难题
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将某一任务作为活动的核心,以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的方式运用学习资源,以此完成任务。这种学习实践活动和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它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来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学习体系。这个过程会使学生的互动性和协作性非常强。学生要完成任务、解决难题,需要有效沟通,进行思维碰撞。但是在协作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出现分歧或是遇到困难没有进行科学沟通,很容易影响任务完成效果,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执行力。面对这种问题,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合理协作,在实践环节给予学生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建构清晰的解题思路,从而强化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效果[1]。
例如,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首先,学生已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内容是方程的实际应用,是内容的强化。由于方程的应用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分配问题等,对很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法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引导他们确定探究任务的流程和技巧。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合作,明确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多样化的应用题。其次,教师协助学生以实际问题来学习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明确思路,确定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题干,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在探究过程中遇到行船问题和追及问题时,学生很容易迷惑,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画图的方式来分析,找到其中的技巧,从而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四、评价任务,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效果评价是任务驱动法的最后环节,是对整个任务完成过程的反思,也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吸收,它能使学生从中发现不足,进而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评价前期,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对这一知识进行归纳,并将所犯错误进行总结,使学生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就初中生来说,他们对很多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结合这一特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升华,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并且能够将数学真正应用在实践生活中。就本质来说,任务的最终评价是学生查漏补缺的过程,这是学生提升能力、优化数学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过程;同时,它也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以使学生在下一次的任务探究中更好地表现。
以“数据在我们身边”这一内容为例,该课涉及抽样调查和统计图、频数分布图等知识。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教师可选择以绘制统计图为任务,让学生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在数据收集、整合等方面出现问题。在最后评价的过程中,师生应共同探讨整个执行过程,整合学生犯的错误,以引导学生正确、详细地认识统计图,完善个人数学知识结构。要注意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任务的执行情况要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和正面评价,使学生能够增强学习信心。
结 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强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这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开展任务驱动法的科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精心设计任务,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制定分层任务,与学生相互协作,通过任务难题的解决和评价,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胡苏姿.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8(06):145.
作者简介:杨永康(1977.2—),男,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7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