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能够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有利于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充分掌握《劳动合同法》的使用。因此,通过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应用优势、案例选择,提出有效的应用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掌握并合理运用《劳动合同法》知识。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劳动合同法》;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59-03
  引言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合同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充分理解法律条款的内在含义,并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需要教师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与《劳动合同法》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案例教学法便是这座桥梁,对于学生知法、用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系统化地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内容,并告知学生如何实践操作和应用,但理论和实践应用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随之降低。但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不再由教师进行知识讲解,而是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实际案例,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创造,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1]。伴随案例教学法的不断推进,每名学生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与同学的交流和探讨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也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即学生落后时会产生奋发的动力,进而积极努力学习追赶他人。
   (二)引导学生注重能力
   大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均会将知识讲解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将大部分教学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讲解上,然而所有教师均明白知识不等于能力,需要运用一定的智慧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也是为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讲解,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这阻碍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就业。运用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力会得到有效锻炼,相比于传统的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模式,案例教学法更具有能力培养实效性[2]。
   (三)重视师生双向交流
   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方式,即教師课堂知识讲解,为学生书写板书,而学生则在课堂中认真听讲,记录笔记即可,只有个别善于思考的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均由教师一个人主导。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多少,教师均无法及时掌握,需要进行测试后才能了解。然而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会给学生提供案例,学生在拿到案例后需要先进行理解,同时查阅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整个过程均由学生自主进行。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得出答案后,教师会给出相关的指导和建议,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教师也在指导中不断思考,双向的师生交流过程有利于升华彼此情感,促进师生能力得以提升。
  二、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有利于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
   在《劳动合同法》教学过程中,许多的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无法充分理解。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能够借助案例直观、具体的特征,将《劳动合同法》相关知识更加细化地呈现给学生,学生能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劳动合同法》中有诸多法律条文,这些内容学习时较为枯燥无趣,教师教学中单纯讲解法律条文,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常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生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进行案例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把握案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运用《劳动合同法》中的知识内容挖掘案例中潜在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学生分析真实案例的过程中,所学习和理解到的知识更加扎实,也可以将理论知识合理联系实际,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
   (二)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沟通
   传统《劳动合同法》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教师主导课堂,为学生系统化讲解法律条文,学生仅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合理表达出自己的学习需求。然而在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劳动合同法》教学模式,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探讨交流的机会。运用案例教学法讲解《劳动合同法》知识内容,通过分析讲解案例的方式,改变了教师一味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现状,学生会通过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以及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自主查询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机会提出自己的分析结果。分析结束后在课堂中共同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会根据结果给予指导和点评,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师生互动,教师再将《劳动合同法》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有利于学生使用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中的知识内容,涵盖合同的签订、遵守、作废,以及权益保护的相关知识内容。课堂教学中单纯为学生讲解法律条文,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其内涵,更无法在日后合理运用《劳动合同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经过对案例知识的系统化梳理,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将自己当作案例中真实的当事人,让他们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运用《劳动合同法》知识,分析自己的合法权益内容,并探讨如何运用法律条款进行权益维护。总而言之,真实的案例引入,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体会《劳动合同法》的应用,掌握不同法律条文的应用概念和原理,进而促进学生合理运用劳动法知识。   三、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一)经典型案例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劳动合同法》相关的案件,这些案例均会体现出《劳动合同法》的一些问题。然而,真实的案例中也有许多案例有极小的概率会发生,不具有典型性,《劳动合同法》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将所有案例一一讲解,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也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选取具有经典性、實用性的案例,并且案例中应包含较多的《劳动合同法》内容,如学生参与工作时会遇到的劳动合同问题,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以及违约等内容,以及涉及试用期的相关案例,作为经典型案例为学生讲解,使学生在对案例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劳动合同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经典案例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劳动合同法》知识。
   (二)启发型案例
   运用案例开展《劳动合同法》教学,案例对学生思维和心智的启发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使学生在分析启发型案例过程中,能够认真思索法律的价值,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这一案例:商场中正在开展洗衣液“买一送一”活动,的确是买一送一,但是买500ml送200ml。该案例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内容,许多学生运用《劳动合同法》知识分析后,均认为商场这样的做法违法。但也有许多学生认为,生活中这样的小事拿到课堂中具体分析,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值得,认为该案例缺少教学实效性。虽然这是一个最为简单的案例,但学生的表现充分说明了其法律意识淡薄,选取这一案例的真正目的,是为给予学生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而并不能因为事件太小而忽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循序渐进的影响和引导,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系统型案例
   系统是一定数量的个体相互关联和作用,进而形成具有确定功能的整体。立足于系统论的理念,每一个事物都具有一个确定性的系统,并且运用系统的方法需要基于整体性。即从整体角度出发,在观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相互制约过程中全面地进行实物考察,进而选取最佳的方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基于系统理论,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前,案例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案例需要贴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而合理地安排案例的讲解顺序,保证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案例的应用应避免随意拼凑,否则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和优势,同时一些东拼西凑的案例也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更无法真正理解法律的价值和含义。
  四、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通常是采用探讨式的教学,但教师已经习惯传统的讲解方式,现阶段在参与案例探讨时,通常也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平常教学中应营造一种平等自由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为案例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并且教师应清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教师不再具有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需要做的是为学生简单介绍案例,并引导学生进入案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出答案。教师可将案例当作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根据案例内容为学生创设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立足于当事人角度进行案件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
   《劳动合同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善于运用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均能够参与案例分析和学习。首先,可通过个人练习的方式,教师在课前准备多个劳动合同法相关的真实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案例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单独思考,在时间结束后全班学生均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劳动合同的抗辩权,抗辩权的履行顺序,教师则可先为学生提供抗辩权案例,让学生分析抗辩权构成的要素,并在课堂中共同探讨其差异性,达到良好的对比教学效果。其次,小组讨论的方式,如对同一案例思考的结果有差异,可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激烈的探讨中提升《劳动合同法》学习趣味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全班辩论,教师选取一个争议较大的劳动合同法相关案例,给予学生准备资料的时间,在班级范围内展开辩论,进而在激烈的辩论中获取结论。
   (三)合理把握推理过程与结果
   运用案例开展《劳动合同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即过于注重案例探讨的结论,将标准的答案作为衡量标准。教师应规避这种思维观念,更加关注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推理过程,而不应当仅仅将案例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寻找答案[4]。引导学生掌握法律适用的推理逻辑,进而才能够基于法律角度,掌握正确运用法律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仔细、合理的逻辑思维推理出的结果,才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法律思维,基于法律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够在案例分析实践中获得深刻体会。同时,应培养学生发现事件背后蕴含的因素,通过一些错误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案例推理方法[5]。
   (四)及时进行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可选取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应如何运用法律解决案例中的真实问题,给予学生良好的思想启迪,进而更加明确法律的立法依据和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精神。在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辅助者、引导者,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思考,仅给予些许提示即可,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思考和探讨。在进行学生的推理结果点评时,应注重将侧重点放置于重点、难点、新知识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并逐渐将教师提问转化为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思维的局限,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提示等均是很好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若受到某一问题的阻碍且经历较长时间,那么教师则应帮助进行梳理,使学生找寻到正确的推理思路。在推理成果汇报过程中,学生汇报内容较为杂乱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总结其中的《劳动合同法》重点知识,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及时有效地总结和归纳能够促进案例教学法效果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法》中的知识涵盖面较为广泛,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案例教学法是多年来应用广泛,且具有较强教学效果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通过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坚持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合理把握推理过程与结果、及时进行知识点总结归纳等策略,将其合理运用于《劳动合同法》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黄昆,涂伟,李文静.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法律规制研究——从《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评估出发的研究[J].中国劳动,2018(3):34—47.
  [2]邱婕.《劳动合同法》十周年回顾系列之八《劳动合同法》之解雇保护制度研究[J].中国劳动,2018(8):82—88.
  [3]李海明,孙许敏.劳动合同中虚假学历的性质与法律效果——评上海冠龙公司诉唐某劳动合同纠纷案[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35—41.
  [4]谭阳希.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应用[J].法制博览,2017(33):245.
  [5]朱颖.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博弈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7.
  (责任编辑:侯秀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0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