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结合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药剂学工作过程系 统化教学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线上+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在现在教学中占主导作用,高职高专药剂学课程是药学类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药剂学教学过程非常适合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本研究通过以2016级药学班专药3、4、5班3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一个班级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结合,一个班级只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另外一个班级作为对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学生成绩均高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学生及传统教学的学生,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学生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混合式教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药剂学 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0(c)-0207-02
高职高专药剂学主要研究内容是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是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存在理论知识多,分散,学生一般难以理解和记忆[1]。药剂学也是重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素能共育的主干核心课程。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不多,药剂学就是其中一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是著名教育家姜大源先生提出的方法,“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2]。
1 药剂学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设计
模块选自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药剂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需求按照形态分类将药剂学课程整合为四大模块(液、固、半固、其他)。四个模块划分:模块一:液体药剂(液体药剂、浸出药剂、注射剂和滴眼剂);模块二:固体制剂(散剂、颗粒剂与胶囊剂、片剂、丸剂、栓剂、膜剂与涂膜剂);模块三:半固体制剂(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模块四:其他制剂(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喷雾剂、包合物、固体分散体、微球、微囊、脂质体、缓释控释、经皮给药等新型制剂)。
根据四大模块内容的划分,进行职业工作岗位群调研分析,根据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整合典型工作、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学习单元,整个设计的流程按照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五大部分内容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流程设计。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2016级药学专业专药3、4、5班三个班的学生,班级人数分布:16专药3班40人,16专药4班38人,16专药5班37人,三个班文理各半,男女学生比例适中,在学习药剂学课程之前,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无明显差异,在实施教学研究时采用统一的考试大纲、课程标准。
2.2 教学方法
以2016级药学班专药3、4、5班3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一个班级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结合,一个班级只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另外一个班级作为对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法设计见表1。
2.3 评价
课程采用评价采用问卷星的问卷调查和期末理论考核为主,问卷调查主要收集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模式的反馈情况,期末理论考核评价三个班级的成绩分析,最后通过对成绩及问卷调查的结果综合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及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对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整体分析,具体成绩分析见表2。
3 结果
三个班的成绩采用方差分析,由表3结果得出三个班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三个班的成绩不同或不全相同。进一步采用q检验,P值小于0.05,其中3班的成绩都高于4班、5班的成绩,4班和5班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结论
3班的成绩都高于4班、5班的成绩,说明混合式教學模式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4班和5班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成绩平均分上4班同学分数高于5班同学,但是由于样本量太少不能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进行对比,也是未来我们不断研究和改进的地方,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开展研究,不断探索和学习。
5 反思与改进
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也给我们将来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药剂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过程,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非常重要,注重智慧教学。智慧教学的模式融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于一体,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3]。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不断学习和创新教学方法,做到素能共育。教师教学能力和学习也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在教导学生之前,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积极扩展知识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方亮.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3] 蒋雯音,杨芬红,范鲁宁.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14-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4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