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院校体能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运动项目的高度精细化,大众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体能教练人才需求量增加,国内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体能类课程,而课程的完整和成熟的课程教学体系尚未建立,需对此类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体能课程独有的属性特征,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着手,选择并建立能够反映体能课程本质属性的教学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研究,为体能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基础性教学框架,为进一步完善体能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关键词:体能课程  教学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157-02
  随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健身行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体育职业相继产生。现阶段体育院校开设健身课程培养俱乐部的健身教练,随着运动项目发展需要,进一步细化开设体能类课程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培养大众健康体能教练和竞技体能教练。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的学校开设健康体能和竞技体能的相关课程,同时与北京体科所、上海体能协会展开更多的交流,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体育市场化的需求。目前,体能训练馆、各项运动团体以及专业运动队都急需高水平体能教练,对于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竞技体育中教练员大多数是以运动项目来区分,然而随着比赛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日益加剧,专项教练员的个人能力和精力都很难保证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全面训练工作的投入,教练员职业细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体能教练这个工作角色就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焦点,作为指导科学体能训练的专业人才,是以健康体能相关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体能教练,在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外高水平运动队和职业俱乐部中,体能教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负责基础体能训练、损伤防护和伤后康复训练等工作。通过对体能课程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能够明晰课程内容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对体育院校开设体能类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能课程教学目标
  体能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的体能教练包括专项体能训练师、健身体能教练和体能康复师。学生系统掌握体能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原理与方法,全面了解体能知识体系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体能训练技术、技能,具备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制定有效训练技术和方法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能水平,达到体能教练应有的形体和身体素质,同时具备较高水平的示范、讲解能力,能够独立指导大众和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能力。
  2.2 体能课程教学内容
  2.2.1 体能课程理论部分
  体育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会有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能更好的理解体能训练技术和训练方法。体能教练专业理论主要以全面、科学、实用为准则,让学生从了解体能基本概念、营养补充、测试方法到体能训练的损伤预防、不同人群和运动项群的体能方案制定。具体内容包括:体能概述、体能教练概述、运动营养补剂、身体评估方法、体能科研方法、体能护具的使用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特殊人群的体能方法、体能训练计划制定。
  2.2.2 体能课程技能部分
  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以体能训练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训练为主,技术内容部分涵盖健身体能和竞技体能的所有要素心肺耐力、柔韧、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成分、灵敏、平衡等具体训练方法和最新体能训练器械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基础体能、功能性训练、体能测试评估、运动准备与表现、运动恢复方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平衡性、速度、爆发力、协调性。
  2.2.3 体能课程实践部分
  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体能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在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过程中学以致用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采用体能训练课程编排、教学、录像观摩、竞赛等形式,提升学生应变能力、指导能力;同时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社会课堂的教学环境。具体内容包括:体能课程的制定、竞赛组织与实施、课程示范讲解演练、体能教练岗位观摩。
  2.3 体能课程的教学方法
  2.3.1 采用课内竞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能主题竞赛,如心肺功能竞赛、肌肉耐力競赛、身体平衡性竞赛等内容,安排学生参与竞赛的组织与实施。包括竞赛内容的选择、规则的制定、记录工作的要求以及竞赛动作评价标准和分值,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内容,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2.3.2 结合专业软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多种APP软件结合教学,如清晰查看身体不同部位浅层和深层肌肉的3Dbody解剖软件、测量技术动作幅度的My Measures软件、测量技术动作姿势和角度的Posture软件,结合软件教学可以图文并貌地为学生呈现所学技术动作的理论原理,启发和引导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3 采用研究案例方法,提高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加入案例研究,如案例中明确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爱好、运动及平时生活的基本情况,根据身体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运动目的和要求,设计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学生根据案例给出的信息结合运动原理,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进行训练,讲解计划的合理性和采用的方法及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动作创新性。
  2.4 体能课程教学评价
  2.4.1 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
  成绩评定分为三部分:体能指标评定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采用素质测试方式;理论知识评定包括体能训练原理、训练方案、损伤预防,采用试卷考核方式;实践技能评定包括实践训练的教学、设计、组织,采用实践考试方式。
  2.4.2 体能指标测评
  体能测试考察学生肌肉力量、耐力、心肺功能和身体功能性能力,动作包括杠铃火箭推、波比跳、悬垂折叠触杠、药球翻转、负重土耳其站立。
  2.4.3 理论知识考核
  理论知识是指在学期或学年内所学体能理论知识。采用的试卷测验方式,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行编制,考试内容侧重于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评分标准根据试题的标准答案来确定,评分采取百分制。
  2.4.4 实践技能考核
  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即: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能实践技能考试时,由技术实践授课教师制定提供考核标准及评分办法,然后由3名教师组成考试组对学生进行逐一考核,现场打分。在考核时采取现场抽取训练主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体能训练动作安排的熟练程度以及短时间设计训练内容的应变能力。
  3  结语
  体育院校开设体能课程作为新型体育人才培养重要课程资源,在体能本质属性和社会需求基础上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促进此类课程教學活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满足课程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对体能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的研究,有利于明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为进一步探索出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同时为体能课程的建设提供实践指南。
  参考文献
  [1] 宋旭峰.我国体能教练专业化培养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 刘功聚.18-59岁国民健康体适能测量评价系统研制与开发[D].浙江师范大学,2009.
  [3]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宋旭峰.我国体能教练专业化培养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