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是一项重要民生工作,近年来我国在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方面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还面临诸多问题。该文首先指出了现阶段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随后提出了水源地分区保护和草林复合防护带等安全保障技术措施,最后基于工作经验,分别从加强污染源控制、提高监管力度等方面,就如何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  污染源  保护区划分  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9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074-02
  淡水湖泊和地下水是我国居民饮用水的两种主要来源,但是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许多饮用水水源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一方面与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有关,另一方面监管缺位、治污投入不足,也都是饮用水受到污染的重要因素。2018年环保部印发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为现阶段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导。在这一背景下探究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面临的安全问题
  1.1 污染源带来的安全威胁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湖库周边的排污企业已经全部搬迁,消除了因为工业污染物排放导致饮用水质量降低问题。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湖库周边存在大量农田,农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并且随着雨水、地下水进入到湖库中,也会导致湖库水的氮、磷等有机物含量偏高。这些有机物的存在会为湖库中的微生物提供营养,致使饮用水受到污染。另外,汇入湖库的河流,在流经上游农村时,由于沿河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河流中,随着河水最终汇入湖泊、水库,也是威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因素。
  1.2 保护监管力量不足
  由于多数湖库饮用水源地分布在比较偏僻的地区,监管工作不到位。例如,在湖库周边没有布置防护网,这种开放式管理模式,增加了饮用水受到污染的概率。还有在饮用水水源地周边进行放牧,牲畜粪污也会威胁饮用水源地的安全。一些湖库虽然放置了警示牌、保护标志,但是由于没有安排专人进行监督,保护效果并不理想。湖库周边的居民没有形成强烈的保护意识,在一级保护区开展养殖、放牧等活动,增加了饮用水源地的安全风险。
  2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
  2.1 水源地分区保护技术
  2.1.1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原則
  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饮用水水源地都应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各区一般是以取水口为中心向外展开呈环带状或半环带状的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要把饮用水源地作为优先保护的对象,在保证饮用水保护区生态功能区保护的前提下,兼顾其他区域的功能。同时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的具体要求,保证各个保护区达到要求的水质标准。
  2.1.2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结果
  按照最新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将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划分成3个等级,其中一级保护区属于禁止开发范畴,严禁任何企业、个人在该区域内从事开发、利用活动。同时严密做好保护区的水质监测工作;二级保护区属于限制开发范畴,可以按照规定从事局部开发利用,例如修建路桥、进行旅游开发等,同时需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准保护区属于可开发范畴,在不影响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湖库资源从事其他活动,应建立长效性的水质常规监测体系。
  2.2 坡面带安全保障技术
  核心保护区保持绝对“纯净”,禁止一切经济活动,排除所有的可能污染。核心区外围营造一定宽度的草林复合防护系统作为缓冲带,防护系统以外为一般保护区。草林复合防护带设置的一般原则是:位置可选在非点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下游,即非点源污染物和流失的水土经过草林复合带后能够基本被截留。林草类型应以对污染物质吸收能力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类型为主,并考虑有效的物种组合。
  2.3 水环境监测预警技术
  加强湖库水质动态监测也是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一种有效措施,由于湖库水质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状态,进一步增加了水环境监测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利用监测系统出了可以动态反映水质变化情况外,还能够掌握水质成分和污染物类型,为下一步采取综合治理和源头防控也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参考。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监测器,获取湖库水质的多种信息,包括微生物密度、污染物种类及含量等。将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自动完成水质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加直观和动态掌握水质变化。当水质降低到一定标准后,采取处理措施,保障饮用水源地的安全。
  3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管理措施
  3.1 加强水源地周边污染源的控制
  除了采取安全保障技术措施外,做好饮用水源地的日常监督与管理工作也十分必要。要重点做好湖库周边检查,划定保护范围,如果存在养殖场、排污企业等,应当尽快组织搬迁,避免污染物通过河流水、地下水等形式威胁饮用水源地安全。水利部门、农技部门要加强联合,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减少因为滥用化肥农药导致的水质富营养化问题。在湖库入口加强水质监测工作,对于受到污染的上游河水,应当采取必要的净化措施。通过加强水源地周边点源、面源污染防控,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地的安全。
  3.2 鼓励全民参与,共同监管
  由于湖库型饮用水源地的面积较大,且主要分布于偏远农村地区,除了要依靠专职管理人员做好水质监测与定期巡查外,还要充分发动周边群众,形成一种全民参与、共同监督的氛围,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安全。定期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意识到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从而自觉的参与到抵制水源污染、保障水源安全的工作中。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也要适当增加投入,完善水质监测系统和引进水质净化设备,通过提供资金保障和完善基础设施,为水源地安全保护工作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3.3 饮用水源地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重视湖库周边生态环境建设,也是一种长效性的安全保障措施。通过提前开展科学规划和全面调查,在湖库周边建立多层次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互搭配的稳定生态系统,可以起到固结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在上游及周边的农田,推广使用生态绿肥代替传统的农药化肥,降低入库污染物的总量。通过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湖库水质。
  4  结语
  湖库型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应重点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提高饮用水质量。技术层面要做好分区保护、水质监测工作,管理层面要加强污染源控制和水源地监管,通过双管齐下,切实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
  参考文献
  [1] 贺涛,王钉,李浩,等.基于集水区管理的湖库型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全过程控制策略[J].环境保护,2016,44(21):24-28.
  [2] 高海燕,常千宗,程虎,等.兰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J].甘肃科技,2019(1):46-49.
  [3] 黄廷林.水源水库水质污染原位控制与改善是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的首要前提[J].给水排水,2017,43(1):1-3.
  [4] 温明章.饮用水水源地生物资源及其在水质保护中的作用[D].武汉大学,2013.
  [5] 王旭东,李云梅,王永波.南京夹江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评价[J].遥感信息,2018,33(3):57-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1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