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习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 主动参与 实践能力
  一、激发求知欲望促学生主动参与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主动参与的欲望主要来自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学生如果靠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了所学任务,发现规律,发现特点,找到窍门,就会感到非常高兴,记得牢固。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引导认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得知识,获得成功。
  如在讲第十一册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古人“用绳测量井深,把绳3折来量,井外余16分米;把绳4折来量,井外余4分米。求井深和绳长。”在讲这道题时,我先用激励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说:“同学们,古代人用这种方法能测量出井深和绳长,你们都是新时代的少年,聪明、伶俐,又掌握了许多文化知识,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与古人比一比,也来算出井深和绳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大有和古人争高低的劲头。然后,我先用一条绳子和一个玻璃杯子、仿照题中的说法,把绳子分成了3折放进杯子让学生观看,说明井外余16分米;同理再分4折来量,说明井外余4分米。这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分3折来量,每折是绳长的几分之几?”“分4折来量每折是绳长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想到每折各是绳长的1/3和1/4。再创设问题情境,“分3折量时每折井外余多少分米?分4折量时,每折井外余多少分米?”(分别余16分米和4分米)。“每折相差多少分米?”“相差几分之几?”“你能不能根据分数应用题的特点,找到它们的对应量呢?”学生很快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求出了绳长,随之可得井深。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实践能力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认知过程是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的,而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上,解单位“1”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它将为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准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學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通过实例、实践操作”和“启发引导、归纳总结”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1.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因为以前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所以对这个知识点采用复习的形式,配合教具演示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明确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任意等分,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几个几分之一,也就是它的几分之几。为了加深学“平均分”的理解,我还出示了一个不是平均分成4份的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其中的一份或3份能不能说是四分之一或四分之三。通过实践,每个同学自然很轻松地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2.进一步理解单位“1”,为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准备。这部分知识既是这节课的重点讲解,用启发引导来帮助同学们清除障碍。首先,出示4个苹果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设疑:a、把几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b、平均分成几份?c、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然后出示6只熊猫图,启发学生和第一幅图比较回答:a、把几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b、平均分成几份?c、每份是几只熊猫?d、和第一幅图每份有何不同?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通过教具演示,结合同学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进一步阐明了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通过一个个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从而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者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们叫作单位“1”。
  三、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学生学习智力的培养,我认为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要重视数学的思想方法。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我重视了以下渗透,即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总是以求得解决。另外,归纳的方法也是数学思想的一种。如:研究一般性问题时,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如:在讲比例基本性质时,先出示以下三个分数:3/4、6/8、9/12,“这三个分数相等吗?”学生很快算出它们的值都是0.75,所以相等。(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6/8、9/12都可以化成3/4,所以这三个分数都相等)3/4=6/8=9/12。接着我又把3/4、6/8、9/12分别改写成比的形式3∶4、6∶8、9∶12,并板书3∶4=6∶8=9∶12,让学生寻找规律∶根据商不变的性质,从左向右观察:
  3∶4=(3×2)∶(4×2)=6∶8;
  3∶4=(3×3)∶(4×3)=9∶12;
  6∶8=(6×1.5)∶(8×1.5)=6∶8
  引导学生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接着再让学生从右向左观察,可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教师可接着引导: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0)行吗?学生得出:不行。通过学生独立观察,发现规律,引出比的基本性质。知识迁移到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又把分数、除法、比进行比较,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
  这种教学,让学生面对新问题独立尝试、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发展,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更有信心。学生就会爱学、能学、会学。 这说明: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必须利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并注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学习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4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