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十分强的学科,作为一科实践性学科,认为学生想要学好物理必然是离不开物理实验的。教师要能够重视实验,在实验之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物理实验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一、扎实物理理论,提出问题假设
  物理实验是需要一定的物理基础和物理理论的。这是一个环环递进的过程,我們可以从力学反应的实验去拓展到运动的实验。由简单力学的物理反应去推动运动产生和运动方向等各种问题,这就是一种根据理论知识去不断推断和验证物理实验的过程。目前,我国物理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现有的教学体系和升学体系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重视结果。很多阶段性的学习内容往往都是以一张试卷来划上句号的,物理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移动他们的手并积极主动地探索书本知识。但是,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采用单纯的书本式教学,公式化记忆等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会得到加强。
  教师在组织实验的时候,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理论去不断地拓宽学生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进行实验,告知学生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让学生“自助”实验。比如,在进行折射点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留下实验作业,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有什么折射效果,角度是如何的,等等,这么一系列问题的抛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参与到实验之中。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之中向老师提问。教师也可以先教同学相应的理念知识,再让学生自己设置与之相对应的实验并且去验证结论,那么在这样的验证过程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这些误差是由于实验条件所引起的必要误差,教师也可以就此进行误差探索,这对于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提升也是有着一定好处的,也有很多常见的提醒是基于实验误差所设计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实验实践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使得课堂知识形象化,学起于思,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才能够产生探索的动机。物理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进行压强实验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个小实验来创建问题情境。烧杯充满氮气,加水后,学生可以观察到水形成一个红色的喷泉。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喷泉效应。这是因为外界的大气压没有变化,但是实现利用滴管将水挤入的时候回使得氮气溶解。因此,降低圆底烧瓶内的压力,形成内外之间的压力差,并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中,使内部的氨气溶解形成喷泉。并且,问题情境课堂的创设,可以建立在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上,这样能够让学生更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错误不要给予过多的批评,因为很多学生由于接触实验的新鲜感,很有可能会不按照实际要求和规范去进行操作,教师要对这种行为进行分析,但是对学生不要做出过度批评。这样的教学氛围才能够使得学生更愿意去融入到实验之中,才愿意去探索物理实验之中的问题。
  三、引导知识迁移,提高学生创新和动手意识
  对于物理的思考不能够停留于表面的思考,很多物理实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分子甚至是原子之间的反应,这就需要应用到物理学上的知识。那么,教师要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去接受这种抽象的物理知识。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思考实验之中所存在的各种反应以及这种反应产生的原因。可以积极地利用各种物理定律、数学定律,等等,不要将知识点限制得过于死板。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引导学生懂得利用实验器材去进行科学的物理实验才是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当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物理实验作业,改变传统的物理实验模式,突破物理实验的空间,器材以及时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意识,主动的去进行物理实验。例如,每学期教师可以开放物理实验室一段时间,让学生根据这一学期所学习的章节内容进行一个实验的设计,并且表达出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知识点、影响实验的因素、与标准实验的差别,等等,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一份实验报告,且实验不得重复,学生不得抄袭。这样学生会自发性地去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这些知识点去进行实验设计。针对于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教师要能够给予指导。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能够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敢于在生活之中去寻求科学的真理。这是十分重要的。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教师一定要能够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继而形成良好的探索思维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王锐敏.初中物理实验中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8,(8):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