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 : 探讨并研究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方法 : 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收疑似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并将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确定胃镜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 慢性胃炎诊断中,胃镜检查确诊54例,病理诊断确诊42例,两种诊断方法数据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胃镜诊断共检出1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占据29.6%,并未发现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所有患者中42例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有9例,占据21.4%,发现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15例,占据35.7%。结论 : 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胃镜检查诊断和病理诊断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诊断准确率,还需将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胃镜诊断;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食欲不振、乏力、上腹疼痛、胀满等。此种疾病的产生与饮食不良、营养欠缺、免疫以及胃酸、胆汁反流等均具有一定联系[1]。如不能及时治疗,就可能演变为胃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通常采取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方法。本文探讨并研究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收疑似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4例患者。男30例,女24例,患者年龄在25~75岁,平均年龄为(54.6±8.6)岁。所有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食欲不振、反酸、上腹饱胀、腹部隐痛、嗳气等。
  1.2 方法
  胃镜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内窥镜检查。胃镜型号为FUJINON EVE S99。检查的过程中,患者保持仰卧位,接受麻醉处理后,可从口腔将管置入。胃镜镜头能够全面且仔细观察患者的胃组织,同时还可仔细查看胃黏膜组织。如患者胃黏膜组织的皱襞状显示异常,就会表现出薄平状,表明患者胃黏膜组织出现异常。如检查发现胃部组织血管暴露,同时出现透明状,黏膜组织相互之间出现红白相间的状态,或胃黏膜组织的膜壁比较粗糙,有结节或颗粒的同时黏膜壁的表面不够光滑,就说明患者胃黏膜相对粗糙。
  病理诊断:病理检查诊断需在患者胃镜检查后取胃黏膜组织病灶检查。活检时制备的检验标本需经浓度为35.0%~40.0%的甲醛溶液固定。固定后进行切片 和石蜡包埋。染色的过程中应使用苏木精-伊红,由经验丰富医师操作。
  1.3 评价标准
  胃镜检查诊断标准:检查结束后,发现患者的胃组织内存在轴膜颗粒,同时增粗症状比较明显,且胃黏膜组织内的的血管有细小状态,颜色多为灰暗,就说明是萎缩性胃炎;如直观发现患者胃部组织有红斑,同时红斑为点片状或条状,胃部黏膜组织表面比较粗糙,有出血点或者是血斑,说明是浅表性胃炎。
  病理诊断标准:根据患者腺体数量的多少进行判断,以此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慢性、轻度性萎缩的患者体内腺体数量减少不到三分之一;慢性、中度萎缩的患者腺体数减少在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慢性、重度萎缩的患者机体腺体数量减少超过三分之二。患者的炎症等级分类主要有轻度、中度、重度炎症。轻度为患者体内炎性细胞数量较少,黏膜组织的浅表层为储存环境,厚度不到黏膜层的三分之一;中度炎症则为患者体内的慢性炎性细胞总数较多,厚度超过黏膜层的三分之一;重度炎症患者体内慢性炎性细胞完全覆盖了黏膜组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并经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率表示,经χ2检验,在P<0.05时,说明组间差异明显。
   2 结果
  慢性胃炎诊断中,胃镜检查确诊54例,病理诊断确诊42例,两种诊断方法数据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胃镜检查共检出1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占据29.6%,并未发现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所有患者中42例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有9例,占据21.4%,发现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15例,占据35.7%,详情见表1。
   3 讨论
  根据临床实践,有学者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浅表性炎症、活动性炎症的概率非常大。患者接受检查的过程中,需利用影像学资料进行确诊。如检查中存在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同时浸润的现象,就会有淋巴滤泡的产生,有的患者还会有肠化症和异型增生的现象出现[3]。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普遍认为与患者年龄、遗传、饮食以及Hp感染等因素相关。如患者病情严重,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加速病情进展,转化为胃癌。随着现代化临床医学的发展,医疗机械先进性不断提升。胃镜专业技术明显提高,且应用效果已经获得认可。但胃镜诊断的准确率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机体血红蛋白计数异常、胃溃疡、胃糜烂等,很容易影响准确率,有时还会出现误诊的现象[4]。此时采取病理诊断准确性明显较高,可通过提取患者胃黏膜组织,随后切片、染色处理后,确定患者腺体数量,就可明显提高检查诊断准确率。此次研究中,胃镜检查确诊54例,病理診断确诊42例。可见,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具有一定的差异。分析其中缘由可能是胃镜检查仪器、病理诊断医师经验的影响,同时阅片人不同,还会有不同的观点[5]。患者接受胃镜检查时,操作失误就会有较多的气体注入胃部组织,造成胃窦组织扩张,此时黏膜组织就会出现扩展、变薄的现象,还会显露出患者血管,对诊断准确率构成影响。因此,在各类因素综合作用下,对诊断准确率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胃镜检查诊断和病理诊断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诊断准确率,还需将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李蕾,姜娜,韦雪磊,等.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J].中外医疗,2016,35(24):39-42.
  [2] 陈涛,石继承.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03):20-21.
  [3] 朱林琳,梁丽,孟亚飞,等.试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3(42):8416.
  [4] 张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11):140-141.
  [5] 马艺宁,宋福勤.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2):117-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9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