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说明文习作指导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忠俊

  统编教材从中段开始,每册的第五单元都是特殊的习作策略单元。该单元的每个部分是相互衔接的有机整合,指向最终的“习作成果”。这种聚合性构成了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中心读写融合的单元整体。在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统一,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生共长,达到写作与阅读融合发展的目标呢?
  一、提取“要素”图谱,厘清编排体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是“写说明性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习作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根据教材要求,在评价学生习作成果的时候要求从“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三个方面展开。这是学生第一次写说明文,“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肯定是学生习作能力重难点。那么学生对于“把一样事物写清楚”有没有基础呢?起点在哪里?这就要求教师先梳理,厘清教材编排体系。
  1.纵向梳理,找准学习起点
  在纵向梳理的时候,要分不同的学情,一是前期使用人教版教材的五年级学生(以下简称“第一类学生”),这要求教师着眼人教版的中段教材;二是沿用统编教材的五年级学生(以下简称“第二类学生”),他们是跟随统编教材成长的。
  对照教材,笔者发现两类学生,对于“把一样事物寫清楚”,在“观察”“资料搜集”“介绍清楚”方面是有一定基础的,甚至可以说基础是相同的。就“观察”而言,虽然第一类学生没有专门的指向“观察”的习作单元,但不管是观察的兴趣、习惯还是方法,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分散地接触过,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化吗?)《雷雨》(课后习题:我要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三年级上册“写一则观察日记”的时候,书上也有指向观察方法的引导。
  通过两类学生学情的纵向梳理,笔者发现,就本次习作单元而言,大家的起点几乎一致,并不需要其他的补学。重点在于说明方法的合理运用(特别是第二类学生,统编教材“说明文”一词,只在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尽管四年级下册有《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文章,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绝口不提说明和说明方法,就这个方面而言,第二类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压力比较大)和多角度选材的指导,之前学生接触的习作话题相对集中,而本单元,通过习作,笔者发现在选材上,根据事物本身的常见度和新奇度既可以介绍特点,也可以介绍制作和使用方法,比较多元。
  2.横向梳理,把握单元整体
  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有单元整组观照的意识,特殊的习作策略单元更是一个单元是一个有机融合的系统,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围绕最后的习作成果呈现而展开。
  本单元围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编排了《太阳》《松鼠》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太阳》是一篇精读的说明性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语言平实。如果说《太阳》提供说明性文章的一种样式,那么《松鼠》就是说明文的另一种样式(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根据两篇精读课文课后的练习发现,两篇文章的教学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太阳》侧重点在读明白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的同时,扎扎实实学习说明方法,为单元习作成果搭建支架。《松鼠》在提取关键信息,读明白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后,通过比较感受语言的风格。
  “交流平台”通过对两篇精读课文的说明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对于基本说明方法有较为清晰、系统的认识。“初试身手”则是习作之前的练笔和热身,既是对说明方法的具体实践,也是对课文学习的自然延伸。
  “习作例文”安排了两篇,《鲸》《风向袋的制作》,在“送审稿”中只安排了《风向袋的制作》,拓宽了把一件事物介绍清楚的思路和其他方法(分条、分步骤介绍,这为习作选择介绍制作、使用方法的学生提供指导功能)。《鲸》的安排通过课后练习发现,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进一步强化说明方法。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是单元学习成果的最终呈现,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了解的、并感兴趣的事物,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介绍给别人,在习作中发展思维。整个习作单元性能成了“感受—归纳—运用”的逻辑系统。
  二、打通“读写”路径,实现知行转化
  为实现知行转化,教师一方面应指导学生继续基于观察,积累习作素材,打通习作与生活的桥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另一方面应帮助学生习得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1.获取文本知识,凸显“说明”价值
  说明文是一种介绍事物特点、提供知识信息的文本。因此,在初读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提炼信息,使学生真正掌握文本。
  如教学《松鼠》一文时,笔者紧扣课后练习一,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学生在对松鼠有了整体感知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发现可以归为两类“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最后让学生找一找,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特点。教师借助逻辑链条引领学生从点到面,使他们快速读懂松鼠的相关信息,习得科学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依托类比整合,拓宽“说明”思维
  本单元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说明文,有说明性文本的基本样式的《太阳》《鲸》,有科学小品文《松鼠》,还有实用性文本《风向袋的制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对不同文本形式和语言之间进行自由切换和转化,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进入更高层次。
  在教学的时候,要前后勾连,类比品鉴,学习了《太阳》和《松鼠》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更喜欢哪一种文本语言,为什么?再出示《风向袋的制作》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同的语言。
  3.活用“助写系统”,发挥指导功能
  习作策略单元的“交流平台”“习作例文”都是围绕单元习作要求编排,指向于学生习作的行之有效的“助写系统”。对于这两个“助写系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求巧妙穿插,无固定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时间,有重点地帮助学生搭设习作支架,突破习作难点,从而顺利完成单元习作。
  如,对于习作例文《鲸》,既可以在学习《太阳》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再次巩固说明方法;也可以在初试身手的时候,为学生提供范例;还可以再习作的时候作为“分类介绍”的范文;或在习作之后根据学生习作做相关评价依据。
  (作者单位:荆门市白云路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