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因人施教,有序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旭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文教学。同时,写作也是一项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作文教学认识不到位,进行教學和训练过于随意和无序,学生缺乏写作兴趣,观察分析能力低下,写作能力较差。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注重学生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教育科学类(项目编号:2018GXJK109)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075-02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今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很多做法恰恰与新课标指导精神背道而驰。这些现象凸显出的问题不少,本文试从未能明确学习主体、缺乏系统的教学策略以及缺少教与学互相鼓励等方面分析问题所在:
  (一)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缺乏兴趣体验,知识未能有效转化为能力。
  2013年高考作文广东卷考的是关于“捐助”的材料作文,我在考前一次作文训练中,刚好进行了一次关于陈光标和杨国强高调捐助和低调捐助方式差异比较评析的作文训练,这本来已经和高考作文在主话题上很接近了,考试出来好多学生很兴奋,但也有学生跑过来讲他不知道怎么写这篇作文,写偏题了,其中还不乏个别成绩不错的学生。当时我感觉很惊讶,甚至有点生气,原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的一个题目,怎么还写跑题了,但后来我细究了个中原因,就在于这些认识、这些知识仅是我的一己之见,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和写作能力。教师本位的教学形式,仅把学生当作受众,老师讲什么,要求学生听什么,老师写什么,要求学生记什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没有被激发起来;课堂上老师讲的、分析的,不管怎样清楚明白、怎样透彻到位,那都只是老师的认识与分析,学生并没有真正按照老师的思维去思考。
  (二)缺乏序列化训练,没有因人施教,教学效益低下。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课堂作文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常常缺乏系统设计,教学杂乱而随意。我们常常忽视一些问题:如何做好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如何引导学生做到规范文体写作?如何培养学生深刻、个性的思维能力?很多时候,高中语文老师容易被高考信息牵着走,盲目追随所谓的高考信息,作文训练或随意或跳跃。这种训练方式,令学生无所适从:议论文该怎么写?题目该怎么审?没有相关资料储备怎么办?语言繁复、思路混乱、观点肤浅怎么办?于是,有的学生写出的文章不像议论文,不像记叙文,也不是夹叙夹议文,更不是散文,成了“四不像”的玩意儿。
  同时,过分强调“文必成章”这一传统标准,每次作文训练都要完整成篇写作。我认为,这种训练方式不仅没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完全做到。写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篇完整的800字作文,也必须经历由“句子”组织为“段落”,再由“段落”组合为“篇章”的过程。无视作文题材以及学生写作水平的差异,只是简单地把文题抛给学生,就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作文,这种做法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又怎么能怪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呢?并且这种教学方式无法顾及到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因生施教”的教育原则,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写作上的培优扶差,更不用说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因人施教,激发兴趣,有序训练,提高作文课堂效益。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要明确每次作文课的教学目的,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向课堂要效益。在课堂教学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写作的源动力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
  “在教学中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
  推及到作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必须改变“填鸭式”教学的现状,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思考探索为主,教师引导鼓励为辅,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文是学生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主表达。在作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尊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主体人格。因此,无论是系统的作文教学策略还是具体的作文训练方案,都应该兼顾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和现实需求,从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出发。此外,我们也应把自己的主导性地位落实到实际作文教学中,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够为学生提供信息、引导方向,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者,而不能替代学生去分析信息、制定方向,代替他们做结论的审定者。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设计中,着力点应当是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自主分析,教给他们“怎样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考虑如何把材料分析得明白透彻——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懂是课堂的基本要求,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听得懂远远不够。一个有效的作文教学过程更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的是引导环节,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讨论、评述、分析等各种方式深化对材料的理解,找出材料的关键所在,明确立意的方向,寻找合适的布局谋篇与表达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与研讨,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让他们积累经验,最终掌握把知识转变成为自身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写作训练重视生活体悟,回归生活经验
  宋代大儒朱熹曾经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告诫我们,一篇反映真见识的好文章,必须建立在“源头活水”的基础上。而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是指对生活的体悟与积累。没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见识,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又何来好文章?因此,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充分利用條件去阅读各类报刊书籍,养成积累各种写作素材的习惯,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听、去看、去感受和体悟生活的种种,以增长阅历,开阔视野,增强辨析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才可能写出有份量、有情感、有内容的好文章。
  (三)倡导个性化写作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写作是个性化的表达,是个体与外界交流的绝佳方式。而既然存在“个体”一说,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写作上,可包含写作能因素的个体差异和非写作能力的个体差异,即学生的知识储备、语言运用、个性、兴趣、动机、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基于此,要求施教者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全体性和差异性。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将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挖掘潜力,得到发展,得到写作的快乐。
  现行高中作文的终极目标自然是追求写出完整的、深刻的文章,因此写作训练期间总是强调“文必成章”,以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同学。这种统一的标准往往使得预期的训练目标更难达成。举个例子,高考作文必须规定文章“不少于800字”,有的老师盲目强调这一数量上的要求反而忽视了作文的质量。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确字数要求是高考作文的终极标准,而不是我们作文教学训练的标准。强制学生完成800字的作文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只有先让学生有话可写、会写,才能达成写多少字的终极目标。特别是对一些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讲,有话可写比限定字数更为重要。因此,我一直坚持在作文课秉承“因生施教”的原则。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作文质量另有要求,“不少于800字”只能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就以引导和鼓励为原则,只要求他尽量把事情写明白,把问题讲清楚,句子段落写得好,就应及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肯定并继续鼓励。
  (四)突破常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有序开展作文训练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前的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写作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作文教学计划安排上,我坚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推进作文训练系统化策略。
  作文综合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维能力。思维支配和决定学生观察生活的敏锐度、审题立意的方向感、谋篇布局的大局观等等。然而长时间一来,我们过分强调“文以裁道”,作文训练反过来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麻木使得学生作文出现情感虚伪、主题“克隆化”和思想“假大空”的问题,作文千篇一律。这样的文章文中无“我”,是没有个性,缺乏灵气的,恰恰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呢?我们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训练方法。
  1.发散思维训练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发散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这样才能就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因为发散性思维具有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作文构思时从不同方向阐发,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思维的发散能够激发学生灵感,让他们把握思维的方向,调控和驾驭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
  2.联想思维训练学生
  联想,是由一事物的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观念的心理过程。联想要紧扣“联”字,找出彼与此的内在联系。联想给作文安插了一双遨游的翅膀,为写作内容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联系桥梁。那些脍炙人口、浮想联翩的叙写,无不以健翅翱翔,以飞蹄驰骋,那些旁征博引,纵横开合的论说,无不冲破单层次、单角度的论证模式而拓展开去。学生作文最大的难点,就是无话可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联想的思维方法。只要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训练,再加上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有源源不断的东西写。
  3.逆行思维训练学生
  逆向思维其特点表现为对传统思维模式作逆向思考,实践证明,逆向思维应用于写作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日常的习惯使得我们思维产生了一种局限的定势,逆向思维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是创新作文的有效途径。正确地使用逆向思维,能帮助学生在逆方向中探索思维的新领域,其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对作文的创新突破大有裨益。运用逆行思维,实际上是创新思维的一种。
  总之,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明确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因材施教,制定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凸显写作素养的养成,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