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金晓慧
摘 要: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利用高阶思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深度学习能够有效转变浅层学习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正确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所以,本文首先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剖析,然后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观念;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5-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5.014
现阶段,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理论讲解以及学生记忆为主。实际上,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停留于表面层次水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的、机械化的状态。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由于大部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其只是将学习当成自身的一个任务,对于教师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小学数学学习不够深入,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无法深入地、透彻地掌握解题方法。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充分地掌握深度学习策略。所以,笔者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只是停留于表面,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会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当前小学数学浅层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大部分小学生无法将不同模块以及不同知识点相互串联起来,这就导致数学学习零散化和模块化。由于数学知识之间错综复杂,不同模块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这种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没有深入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也将会带来严重的阻碍影响。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缺乏运用、分析以及评价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只是浅层化的学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也只是将此当做一项学习任务而已,其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于获取良好的数学成绩。在这样的目的驱动下,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被动地记忆相关知识点,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未能够深入理解解题方法背后的深刻内涵。
3.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导致数学学习方法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由于不同学生的性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思维方式也有所区别,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并无差异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相关策略
所谓深度学习,其是与浅层学习相对的。深度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要如何的深奥,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知识技能、已有的经验等紧密结合,主动构建学习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1.积极转变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固有印象。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對于数学学科的印象往往是枯燥的、严肃的以及乏味的。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例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带有悬念的问题,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轮胎是什么样子的吗?”此时,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回答:“是圆形的。”此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自行车的轮胎是三角形或者是长方形的,可以吗?”大部分学生会不加思索地回答“不行,不能骑。”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追问:“那为什么圆形的就可以骑呢?”通过上述一系列的问题,课堂的教学氛围立刻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做好了铺垫。又如,在教学“分数”这一章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以故事的方式来引入分数的概念,这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一致,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点。
2.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大部分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好动的特点。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以具象思维方式为主,学生对于那些具体的、形象的实物往往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口,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促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师在向学生教授长方体这部分知识点时,可以学生日常可以见到的火柴盒作为教学道具,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将火柴盒的六个面都糊上纸,并且要保证相对的两个面所糊的纸的颜色相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火柴盒进行观察,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火柴盒有几个面?这几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是自己亲手操作的,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够将观察结果有理有据地写出来。在此过程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均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生主动发言的意识。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促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积极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会学习、思考,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寻找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法。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数学的智慧所在,对于各种不同的数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预习,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进行听讲,并且比较自身的理解与教师所讲解的角度是否相同。教材中的例题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其价值所在,对于例题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教师自身应该深入掌握例题的关键知识点、原理,以及所运用的解题方法等。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主体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自身的角色,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现实的、有趣的且探索性强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向低年级学生传授“8+5”的算法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一组的算法更多。通过这种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探索更多的算法,并且从中可以获得深刻的体会和收获。同时,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更好地实现小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
(四)提高数学知识的联结能力
数学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模块的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联结能力,这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充分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正确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原理、概念以及法则之间的体系结构,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结构,并且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知识网络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例如,在教学与四边形和三角形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不同知识点联结的作用,进而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结能力,如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旋转、平移或者复制等操作得到四边形;在面積计算过程中,将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与三角形面积计算两者相联系,形成与图形相关的知识网络结构。
在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构建过程中,联结被认为是关键和核心所在,这也是学生数学知识深度构建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知识联结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有效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寻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加大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力度,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实现小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立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9).
[2]徐曦霞.浅谈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 2019(2).
[3]李慧清.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思想的有效渗透[J].青海教育,2018(1).
[4]杨红岩.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5]陈建洪.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3).
[责任编辑 杜建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6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