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核心素养”这个词汇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仁所熟知;而要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在有趣而深刻的学习中,才能促进学生调动全身心各种能量参与,从而切实提升自身的素养,达到真正的全面发展。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生活中的裸情境,开发深度学习的大门;好的活动设计,开启深度探究的空间;循序渐进的问题串,打开深度思考的思维场。
生活情境开启深度学习大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努力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建构裸情境,让生活走进教学,使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交融,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从而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自觉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经常有人前来参观学习,为了让参观者对校园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学校交给咱们一个任务,绘制学校的平面图。真实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实际长度如何测量呢?纸张不够大怎么办?要画多大的平面图呢?如何根据纸张的大小确定数据的大小呢?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预示着真正的学习开始了。
活动设计开启深度探究空间
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需要好的活动任务设计。那么,什么是好的活动任务呢?最基本的要求是:好的活动任务必须是站在学生的视角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思维特点的。在此基础上,好的学习任务还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活动设计要有需求,感受探索的必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发现,在历史长河中,任何知识的产生都是随着实际需求与需要而出现的。例如,在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古人利用石子或结绳计数,开始时计数采用一一对应方式,捕获一只猎物就对应一个石子记录下来,随着捕猎数目的逐渐增加,一一对应的计数方式计数感觉太麻烦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计数的需求了。于是,新的计数单位就产生了:十个小石子用一个大石子代替,满十个小结就打一个大结,“十”这个新的计数单位就产生了,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升,“百”“千”“万”等更大的计数单位逐渐产生。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知识产生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会转化为一种学习的需求,产生想要探究的迫切需要与浓厚兴趣,这是深度学习的开始。
活动设计要有核心任务,释放探索的空间 学习活动任务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因此,核心任务的设计非常關键。这个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聚焦知识本质,还要释放出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苹果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使活动任务有深入探究的可能。例如,在教学“千以内的数”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任务:出示1000个被打散凌乱的小方块,并提出问题:猜一猜,这些小方块一共有多少块?用你喜欢的方式数一数这些小方块一共有多少块?如何才能数得又准确,又快捷?方法的探索成为必然。这个核心任务的设计,使学生有了探索的空间,在数的过程中经历一个由无结构的小方块到有结构的演变过程,直观感受到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达成了教学目标。
活动任务要有思维的融入,带动高阶思维发展 深度学习需要思维的全程融入,并能够带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高阶学习活动予以支持;而高阶学习活动需要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作为支撑,在任务的引领下实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反思、批判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升,这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设计:用一把直尺你能画一个圆吗?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调动起学生的深度思维,他们将圆的表面形状与圆的本质属性建立了联系,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想到了不同的画圆方法:画长度相等的半径;画长度相等的直径;切正多边形等。这一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是高阶思维的体现。
问题串开启深度思考思维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效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强大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往往会基于情境,围绕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结构,精心设计一组问题——“问题串”,以“问题串”引领学生思维逐渐走向深入,围绕核心内容及关键点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和交流对话,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最终实现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化。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抓住红花3朵、黄花6朵这组具有特殊关系的一组数量,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黄花有2个红花那么多,你能在图上圈一圈;黄花是红花的2倍,“2”在哪里;能说黄花是“2”倍;小马和小象也带来了一些花,他们各自带的黄花是红花的几倍;为什么每组中花的数量不一样,黄花却都是红花的2倍呢;你还能讲一个2倍的故事吗?层层深入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对倍的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也逐渐清晰深刻起来,完成了从表象走向本质的过程,这是一种深度理解的过程。
结束语
深度参与的课堂实现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动情协作,让学生全身心卷入了学习之中;于是,学习就真正发生了。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