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良玉
注重实践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接触中,通过理解、感悟、积累、欣赏、评价等学习活动,真切地掌握一些运用语言的本领,使语言文字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成为学习人类文化的门径。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由学生、教师、教材组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自觉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又互为客体,互为认知对象,教师的主体作用的有效性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教师主导的有效度、教学活动的效益度。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新奇的求知欲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言语实践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在教《我会画、我会说》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1)让学生画出几种不同的小动物;(2)让学生选择二至三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3)按照自己的思维说出他们之间的关系;(4)想象出这些小动物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5)进行口述表演。
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言语实践活动中按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进行选择,组织语言练习,结合实际进行口语交际,这样既能保证说话较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又能让口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激起学生的童趣,诱发学生新奇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以情导引,增强语文实践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外,还有传情的功能。在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迪思维,从中理解感悟,获得一定的新知;从中感受体会语言文字的情感愉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创造性教育是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造动机,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学生在这种个性化学习活动中,充分显示个性倾向性,包括气质性格等,甚至表露心理状况,如情感方面的情绪、心境,注意的集中与分散,意志方面的信心,疑虑和应激,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个性化的教学,才有可能是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例如,在低段辨析“木、本、末”三个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画一棵小树,根据树形写出一个“木”字来,再画出一棵有树根的小树,让学生写出一个“本”字来,再让学生在小树上添画出树枝来,让学生根据这棵树的形状来猜猜这个字该是什么?学生很快反应出是“末”字。学生在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动口说说的实践中,通过直观感觉,体会到“木、本、末”的造型构字变化和它各自所含的意义。这样,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喜闻乐见的情境,运用连、涂、画、拼、摆、讲故事等方式,自主实践,兴趣盎然地在做中学,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启动心智,培植学生的自信与意志,提高学习效益。
三、在实践中学表达
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文本的教学,更是学生实践体验,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和平台。例如,在教口语交际《买文具》,我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超市,观察别人是怎样购买商品的;再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和帮助下,自己购一次物,记住自己是怎样选物?怎样与售货员交流的?然后让学生在班上来表演怎么购物?学生觉得有趣极了,都想来表演。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既学会了怎样礼貌又大方地购物,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自主探究,引导发现
一篇文章的教学,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
1.在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我让学生先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再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概括。当学生概括出现错漏时,我暂时不讲,只是提醒学生通过再读课文,通过分析判断去补充完善,再按课文的顺序找一些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语言实践的思考者、参与者;教师是观察者、点拨者、引导者。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是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在体验与失败中学习,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更有价值。
2.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文本,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让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走进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如有读不懂的段落,学生可以通过画图来理解,这样的理解印象更深。
3.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文章,开拓知识视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由此可见,课文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积极的语文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等基本语文能力的训练,进行分析、理解、概括、想象等思维能力的实践,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以实践性观点指导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充分地感受、充分地体验、充分地交流……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实践,才会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