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结合的分级闯关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多形式结合的分级闯关式教学模式。其综合利用微课、MOOC、移动学习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将线上线下教学结合,采用分级闯关形式。该模式可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 微课 分级闯关 实践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教学资源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出现,为大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而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后简称“大基”)课程的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针对性差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大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形式结合的分级闯关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当前大基课程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当前“大基”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线上教育资源应用不充分。目前针对“大基”课程,有许多的线上教育资源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超星尔雅平台等,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师生在线交流手段。而目前多数的大基课程,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都没有很好的利用到这些优质资源。这就使得课程教学手段单一化,学生学习兴趣低,影响教学效果。
(2)未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大基”课程主要针对大学大一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方面差别比较明显。因此在课程授课模式设计时,需将这些学生的情况考虑在内,使授课模式既可以满足教学要求,又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
2多形式结合的分级闯关式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分析的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资源”、“多手段”、“多层次”为特点的多形式结合的分级闯关式教学模式。
(1)多资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随着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如MOOC、微课、教学案例、试题库等,为教与学都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资源。以微课为例,其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设定。相对常规课程,其内容简短、要点集中、上课形式灵活,非常适合于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对未掌握知识点的巩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不断扩充知识,增加教与学的灵活性。
本教學模式采用“多资源”相结合,将原有课堂教学资源中融入MOOC、微课、课后练习题库等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教材基础上,通过MOOC、微课等网络资源形式,扩展知识面,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2)多手段: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教学空间和授课时间的限制。而新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在线布置作业,学习任务点,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并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通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摆脱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
本教学模式将线下授课与线上指导交流相结合。线下授课主要指课堂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讲解。线上指导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进行作业的布置、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并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学生亦可通过该平台完成作业提交等活动 。
(3)多层次:多层次是主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而言,基于分级闯关的思想,对知识层次、教学层次进行划分,使得教学模式充分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首先,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本课程模式将课程内容由易到难进行层次划分,简单的知识点,通过MOOC、微课的形式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较难的知识点由老师课程教授,并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课后巩固。
其次,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不同,本课程模式设置了分级闯关的在线考试模式。即该课程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测试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掌握基础及学习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级别的测试环节。如学生甲通过网上资源提前完成了该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则可以直接选择难度级别最高的测试环节,如果该环节测试通过,则其可以选择免修该门课程,将节省的学时学习其他知识;若其未通过该难度级别,则其需要继续学习该测试难度级别对应的知识点。
通过这种分级闯关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从而提高个人学习效率。
3结语
本文针对“大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及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提出了多形式结合的分级闯关式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多资源”、“多手段”、“多层次”为特点,通过综合利用MOOC、微课及网络教学平台等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手段,优化“大基”课程教学过程。同时,通过个性化的分级闯关式知识层次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敏.杨现民泛在学习环境下基于过程性信息的个性化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21-26.
[2]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1):65-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6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