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策略研究:回顾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于静
摘要:阅读策略研究能够有效促进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效率。文章总结回顾了1999—2019二十年间我国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概况,对认知心理学策略、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其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阅读策略;认知心理学策略;认知策略
阅读是外语学习者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主要途径。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教学界和测试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讨论,相对于把阅读看成单一能力和统一过程的单维观,更多学者支持阅读的多维观论,即阅读需要识别能力、理解能力、推断能力等不同要素的共同作用。
英语阅读策略研究是学习策略研究的分支。我国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始于1984 年, 1992 年之前为萌芽阶段,成果有限;1993年后相关研究全面启动,研究范围明显拓宽,成果不断涌现。阅读策略的研究起步则更晚,至今仅有二十年时间,随着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迭出。大部分研究侧重于认知心理学及认知层面,对于情感、社交等方面也有关注。近几年,阅读策略研究呈现分化的趋势,似进入研究的瓶颈期。本文意在通过梳理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寻求英语阅读策略研究的新方向。
一、英语阅读策略研究概况
国外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侧重于阅读者在认知策略层面所使用的不同阅读技巧及对于阅读效率的影响,如略读、浏览、猜测词义、推理、背景知识运用等,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漸涉及阅读的心理认知层面。二语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二语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大量语言学习理论及认知理论已经证实,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而阅读策略研究与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息息相关。其中,美国学者Kenneth S. Goodman对阅读过程的本质作了精辟的论述,并发表了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一文,提出阅读是一项心理语言活动。J. Michael O'Malley和Anna Uhl Chamot(1990)则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心理学策略、认知策略、社交及情感策略等几个层面并加以研究。
我国学者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学习策略,阅读策略作为学习策略的重要方面,随之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秋芳1996年起对于我国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观念等学习者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我国ESL学习策略研究的早期成果。二语阅读策略的研究则开始于90年代后期,以清华大学吕中舌、涂远程两位学者1998年发表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论文为代表。根据文秋芳、王立非的统计,至2003年,在重要的外语期刊中有关阅读策略研究的论文仅有4 篇,其中2篇研究阅读策略迁移问题,1篇调查香港中小学生英汉阅读策略与英汉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1篇探讨阅读测试的答题效度,而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从严格意义上说均不是中国大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在二语阅读策略研究方面成果频出,在本体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类研究、相关类研究、对比研究等领域均有很多发现。为更好地梳理中国学者在英语阅读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借助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的检索功能,在高级检索的主题、关键词查询框输入“1998年至2019年/阅读策略/英语”等关键词后,最近二十年国内重要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刊)有关阅读策略研究的检索结果如下:
为最大程度涵盖相关文献资料,在本文后续的述评中,均采用数量最大的“主题检索”且以“阅读策略+英语”为检索条目所获得的重要期刊数据(中文核心期刊与CSSCI来源刊)为研究对象。笔者发现,1998年英语阅读研究策略核心期刊论文仅吕中舌、涂远程所著一篇,而1999以后的二十年间,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305篇论文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等教育层次,并以高中和大学本科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分布比例如下:
国内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对象为各类学校的学生,分为从小学至研究生等若干层次,或者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类不同群体。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学者的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论文数量呈动态上升趋势;大学本科外语学习者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近十年,高中甚至初中、小学的外语学习者逐渐成为英语阅读策略研究的对象,但针对研究生及成人学员的研究则非常少见;从时间跨度来看,最近的二十年中,近十年论文数量相比前十年增量较明显,尤其是对于低龄学习者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从研究方法看,国内学者在二语阅读策略研究方面普遍采取问卷法、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测试分析等实证研究方式,多角度深入分析不同级别学习者的阅读策略意识及阅读技巧的使用效率,其中使用调查法的论文占绝对优势。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有声思维、阅读日志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并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者为了验证策略的有效性,所开展的三方面实证研究方法与文秋芳、王立非总结的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方法相近,即比较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在阅读策略上的差异;通过统计的方法计算学习策略对成绩差异的影响;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成绩上的差异分析阅读策略训练的效果。
对于教学实验,往往研究者本人即为英语阅读教师,通过认知心理学策略、认知策略等理论指导,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培训,并分析阅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借此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尽管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不尽相同,但不约而同得出相似的结论: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在阅读策略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异,且此差异与其阅读理解水平直接相关;阅读策略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同的阅读策略对于不同程度学习者的影响力有差异。
此外,国内学者还采用了一定的论述性研究方式,基于观察和对比分析,对于自主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进行阐释,并提出阅读策略养成的具体建议。此类论文在英语阅读策略研究中占比不是很高,但是对于实证研究是有力的补充。 二、英语阅读策略研究方法
国内学者普遍使用了O’Malley和Chamot学习策略的分类方式,在认知心理学策略、认知策略、社会及情感策略等层面对于我国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或综述研究,如吕中舌、涂远程(1998)、李金花(2009),张燕华(2014)、商国印、张丹(2015)、周艳琼(2017)、桂敏(2018)等。认知心理学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的计划、监控、评价;认知策略是指完成具体阅读任务所使用的技巧方法,如预测、推理等;社交、情感策略则涉及阅读过程中情绪的控制,自我鼓励、咨询、合作等策略,如图1所示。
(一)认知心理学策略
在二十年阅读策略研究中,元认知策略、图式理论等成为阅读认知心理策略的主要研究角度。在调研的305篇论文中,读者的元认知策略和图式策略是认知心理层面普遍的研究角度,其中研究者对于元认知策略的关注度最高,达66篇。在以大学外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超过10%的论文标题体现元认知的研究角度。图式策略是另一项引起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阅读策略,与之相关的论文达20多篇。
1.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美国社会认知心理学家John H.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学习策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分为计划、监控和调节三种策略。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提前制定计划,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及时評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正确估计自己认知的程度、水平,并评价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调节策略是指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采取补救、修正及调整措施。
元认知是一种高级别的思维过程,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控制,实现计划,检测过程,动态性评估任务进展情况。元认知可以控制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运用,帮助学生利用现有信息达到理想的结果,并对于处理事情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在阅读活动中,计划策略可以帮助阅读者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并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监控策略可以对注意力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并在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调节策略则帮助读者修正、调整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水平。
以杨小虎、张文鹏(2002)、潘黎萍(2012)为代表的学者通过调查问卷和阅读测试等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于元认知与中国大学生ESL阅读中的关系以及元认知策略意识对阅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元认知理论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新视角,阅读策略性知识在实际阅读中可以补偿阅读者语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两者共同作用于阅读理解过程,从而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项能力。
李炯英等(2005)在回顾1975—2005三十年间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时,总结了元认知意识与阅读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推荐Mokhtari和Sheory于2002 年提出阅读策略调查表(Survey of Reading Strategies: SORS),认为“元认知意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姜英杰(2007)则在分析国外元认知教学的特点及影响时指出,元认知教学能够让学习者了解自身学习特点、任务性质和学习目标间的关系,从而“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目标设定、策略选择和动态调节控制直至完成”。
2.图式策略
图式(Schema Theory)的概念来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图式(schema)是“原发想像力”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图式理论的成形则归功于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Sir Frederic C. Bartlett)和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David E. Rumel Hart)。
图式阅读理论是一种解释阅读过程的理论,在国外盛行于20世纪70、80年代,80年代初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热点传入中国。80年代中期,外语学界开始了解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阅读研究中的成果。从中国知网搜索到的图式理论运用于阅读策略的研究最早见于1988年张必隐、郭德俊发表于《心理学通讯》中的文章,之后十多年国内在此方面的论文数量有限,约70篇。进入本世纪,学者们加强了阅读过程与图式理论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关论文达1 50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收录了约140篇。
图式理论可分为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及内容图式几个方面,在有效阅读策略及阅读教学中应不断优化、丰富图式策略。图式理论能够阐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彼此联系、彼此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关系。根据陆世雄(2008)的研究,国内图式理论的研究分为理论译介阶段(1985—1994 年)、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阶段(1995—1999 年)、理论反思与研究总结阶段(2000—2004 年)、和理论普及和泛滥阶段(2005—2007年)等四个研究阶段。他通过研究1988—2008十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 概述了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关系的研究,指出其中存在实证研究少、理解偏差、图式与背景知识关系不清等问题。
近几年,图式阅读策略研究涵盖了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部分学者,如商国印、张丹(2015)等,在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困难的实证研究中,对于图式理论和元认知策略对阅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验证,指出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形式图示及文化图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可或缺,任一方面的不足都会造成阅读困难。
在探讨图式理论在综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时,学者提出英语课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激活图式,引导学生用已有图式对新信息进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处理。此外,通过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图式交互可视化研究,提出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交互可视化的概念内涵,即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视觉表征手段,将图式交互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从而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深层次有序交互的教学策略,可用于改善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的“思辨缺席”状况。 (二)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O’Malley和 Chamot认为主要有八种典型的认知策略:复述或称重复、组织、推测、总结、演绎、意象、迁移和精加工。J.Rubin(1981)把学习策略分为直接影响学习的策略和间接影响学习的策略两大类,其中直接影响学习的策略即验证、监控、记忆、推测、演绎推理和实践等认知策略。Oxford (1990)根据策略与语言的关系也将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大类。其中直接策略中包含很多猜测、联想、分析、总结、类推、概括和重组等认知活动。
国内学者一直在探索阅读者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具体使用的阅读技巧,如语篇分析、背景知识准备、体裁研究,甚至更为具体的猜测词义、预测、推理、演绎等技巧的使用等。相关研究普遍认为,阅读技能和技巧训练是阅读策略训练的重要体现,包括略读、寻读、词义猜测、推理归纳、语境分析等具体方法。
国内学者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了阅读策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结论,如通过分析普通工科学校新生的英语阅读策略使用状况,排序了代表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四大因素,依次为:语篇功能策略、主题概括策略、语篇结构策略和语篇意义策略;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认知阅读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并对所涉及的略读、扫读、预测、词汇攻击、结构分析、推测等六大阅读策略的使用频率进行了比较;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略读、寻读、综合性推理和推测词义四种认知阅读的策略训练,并进行了对比研究。
(三)其他阅读策略
中国学者比较认同O’Malley和Chamot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心理学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及情感策略等几个层面的观点,并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层面对阅读策略进行了很多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尽管很多学者鼓励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但相较前两个方面,对于社交、情感策略的独立研究数量不多。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的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过程。在语言教学中,情感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和态度。善于使用情感策略的学习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做到自我鼓励、焦虑抑制和情绪调整等。社交策略则指阅读中争取和提高交际机会,如合作学习、咨询等。
部分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社交、情感策略是其关注的一部分,通过探讨情感策略对于阅读效果的影响,分析阅读焦虑高低与阅读策略的运用对阅读成绩的预测作用,认为阅读焦虑与阅读过程呈负相关,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降低学生焦虑度,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策略使用情况及不同水平组使用差异的研究中发现,学生情感策略和社会文化交互策略使用较少,即学生在阅读中较少使用咨询、自我鼓励、合作讨论等社交、情感策略,原因可能在于受试者避免暴露自己的情感以及跨文化意识不强。
三、结论
基于阅读能力的维度分析和语言能力的宏观定义,中国学者认为阅读能力包含阅读认知能力和策略,这一思想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阅读量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清晰的表述。阅读认知能力是指阅读者运用各种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和策略對于书面信息进行识别与提取、概括与分析、批判与评价的能力,而阅读策略的解释则参照了2009年Lorin W.Anderson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学分类,定义为规划、执行、评估和补救等过程。
本文借助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的相关数据,分析了1999至2019年间英语阅读策略的相关文献。概言之,文献聚焦以下研究方向:阅读策略使用的认知过程研究、阅读策略与阅读能力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二语阅读策略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阅读策略对比研究、影响阅读策略使用的因素研究。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成果应该用于教学实践,以便有效促进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升,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O’Malley, J.M.,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李炯英,浦一婷.我国二语阅读策略研究:回顾与展望(2006—2015)[J].外语教学,2017,(3).
[3]陆世雄.图式理论与中国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二十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4]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
[5]郑尔东.《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
编辑/宋宇
作者简介:于静(1969-),女,安徽淮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0110M190016-A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6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