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机抽取咸阳职业技术学院100名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调查当前高职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现状,剖析高职学生当前英语语用语言能力和英语社交语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加强语用知识和文化教学的融合,丰富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等措施来发展高职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关键词: 高职英语;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英语语用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目标为: “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进行英语口头和书面的交际能力 。这目标与何自然教授所指出的“外语教学应该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相吻合。何自然强调,外语语用能力是指运用英语在不同场合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等。高职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为加强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突出高职教育“以应用、实用为主”的特征,本研究调查了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现状与问题,深入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探讨了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提升的途径,以期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
   一、高职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标
   本调查旨在明确当前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层剖析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探讨高职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途径。
   (二) 研究对象
   本调查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了高职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100名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这些学生都参加过高考,在入校时英语水平相当,已有9年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完成该调查问卷。
   (三)问卷设计
   本次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是以语用能力研究专家何自然教授的语用能力问卷为基础,依据现行的十三五规划高职英语教材《新编实用英语》编制而成,共有25道单项选择题。此问卷内容涵盖何自然教授定义的语用能力中的社交语用能力和语用语言能力,涉及日常英语交际中的问候、请求、告别、赞扬、道歉和感谢等类型。每道选择题1分,总分25分,及格线为15分。
   为确保该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先经过几位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修改,并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中随机选取50名学生进行测试。根据评估测试结果,再次对问卷内容进行修改,然后把修改后的问卷发给100名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测试,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独立完成。学生测试完毕立即收回调查问卷。
   二、高职学生语用能力现状展示
   通过问卷调查,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现状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从表1英语语用能力测试成绩描述总统计表可以看出,受试的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成绩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5分,平均分为9.58分,说明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总体不及格。
  三、高职学生英语语用能力问题剖析
   语言学家Leech(1983)曾概括出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正确的英语语言形式来实现英语交际的能力被称为语用语言能力,并强调了社交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本研究从英语语用语言测试和英语社交语用测试两方面来调查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一)高职学生英语语用语言能力问题的剖析
   本问卷25道题,其中12道题是英语语用语言能力测试。在这12道题测试中错误率达75%以上,说明当前高职学生英语语用语言能力低、失误多。可以从英语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面来剖析。
   在英语交际中,说话人的英语语用失误往往是因为想当然认为听话人能充分理解自己的不正确英语表达,致使听话人误解其话语意义。如测试题中第18题情景是“在中国商场,一位中国收货员对国外顾客打招呼的英语交际”,79%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违反了英语本族语言者的语言习惯, 没选“Can I help you?”选项,而是用自己的母语(汉语)思维套用汉语语义误选“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什么?)。造成听话人误解,引起交际中的英语语用失误。
   听话人的语用失误是指听话人用错误的语用推理来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施为行为。如在第25题中的英语交际打电话语境,要选接电话用语的英文表达“This is Li Hong speaking”(我是李红),但82%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用汉语思维套用汉语表达结构误选英语表达“I am Li Hong”,形成漢语负迁移,做出错误的语用推理引起听话人的语用失误。第3题涉及英语中回答感谢的言语功能。该题的情景是中国小王帮美国同学Mary搬东西,Mary表达了感谢(Thank you),小王要回应表达“没关系”意思的选项。调查中92﹪学生做出错误的语用推理误用 “Never mind”的语用功能为“没关系”,造成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二)高职学生社交能力问题的剖析
   本问卷13个题涉及到社交语用能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错误率高达78%,说明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社交语用能力偏低。英语社交语用失误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社交中跨文化交际话题选择不恰当造成英语社交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因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所以区别交际中自由话题和非自由话题是很值得关注的。西方国家是以个体文化为中心,个人的年龄、收入等都属于个人隐私,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自由话题,一般情况下不得随便问别人。相反,在中国的集体文化中,年龄、收入是可以询问的。例如,第22题的情景是中国学生小李把自己的外国朋友Tom 介绍给他的同学小王,小王对Tom的问候。有80%的学生按照中国的文化误选了“Hello,how old are you?”来进行打招呼,在交际中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其次,学生误用英汉表面对应而实为用意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造成英语社交语用失误。例如第21题的情景是一位中国学生在校园遇见了外籍老师Mr.John,两人打招呼的英语表达方式。有83% 的学生以中国的风俗习惯误选了“ Where are you going to ,Mr John?”(您去哪里,约翰先生?)的方式打招呼,造成英语社交语用失误。在中国常用“Have you eaten?”(你吃了吗?)“Where are you going to?”(你去哪儿?)来招呼对方,以表示关心和热情,而西方人在打招呼时常用“How are you”(你好!)。
   四、高职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提高途径
   (一)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教师抛弃“重传授,轻训练”的传统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多样化整合,对英语常用表达进行语用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英语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是语用语言知识的体现,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以提高其英语语用能力。例如,在新编实用英语1第三单元以“问路”为主题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先播放中西方国家行人问路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在问路、指路用语上的文化差异,进行英语问路表达的语用分析,然后学生听录音分组讨论问路、指路的英语词组、句型,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相关英语表达;学生用所学英语表达模拟“游客问路”进行问路、指路课堂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英语语用能力。
   (二)加强语用知识和文化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融合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合语用知识和文化教学,增强语用意识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其英语语用能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英语教材信息中的话题,采用显性语用教学法适当地补充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等与教材话题相关的语用知识来唤起高职学生的元语用意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相关的语用交际任务如问候、感谢、道歉等让学生在英语交际中不断进行英语语用输入与交际练习,突出英语语用语言知识和社会语用知识的显著性,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同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既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语言实训室及网络为学生播放与教材相关的英美国家的图片、电影、图像、录音等,形象化地把西方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交际者的语言习惯和特点。
   (三)丰富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英语课堂实践活动
   学习的第一动力是兴趣,丰富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英语课堂活动可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语用能力。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英语课堂创造英语运用环境外,还应在课外创造运用英语环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专题讲座、英文影视赏析、英语戏剧大赛、英语歌曲赛及英语演讲比赛等多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學习英语的兴趣,创造更多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实践活动自发组成英语导游小组,为外国游客做导游志愿者,或到中外合资企业学习实训等,为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创造课外用英语交际的机会,提高其英语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Group Limited,1983.
  [2]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2).
  [3]何春燕.我国语用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
  [4]李妍.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
  编辑/宋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1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