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宗亮的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随着钢琴乐曲在国内的掀起,国内大多数音乐学者都开始关注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特别是对大家的钢琴乐曲关注度更是与日俱增。盛宗亮作为我国钢琴演奏届的代表,从他的乐曲演绎中,我们能够看到现当代钢琴艺术家的爱国情怀,也能看到作品的时代背景。本文以《我的歌》为研究对象,着重對盛宗亮的生平、《我的歌》的创作背景等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我的歌》在装饰音、色彩和声、宫调的系统转换。最后从民族歌曲与现当代钢琴演绎的技法融合的角度剖析盛宗亮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特点,旨在为后来的钢琴演绎者更好演绎《我的歌》、更好演绎盛宗亮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盛宗亮;钢琴音乐创作技法;《我的歌》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30-03
【本文著录格式】黄蔚.盛宗亮的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特点——以《我的歌》为例[J].北方音乐,2020,04(08):30-32.
引言
盛宗亮作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享誉国内外,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绩和突出的贡献。近年来,其作品开始融合越来越多的民族元素、西方因素,开始带有更多的爱国色彩、爱国情怀。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对盛宗亮创作的作品进行总结归纳,典型作品有《我的歌》《我的旁歌》《赋格风变奏曲》等,其他创作包括如管弦乐作品《中国梦》《红绫舞》《钢琴三重奏四首》等。源于盛宗亮对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文化的挚爱,他笔下的中国风格音乐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同时又兼具个人特色,哪怕是在他移民国外之后,他的作品也受到更广泛的欢迎,一度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媒介。
一、盛宗亮与钢琴曲《我的歌》
(一)盛宗亮生平与其音乐创作
1.盛宗亮个人成长环境
盛宗亮,1955年出生于上海,他的母亲是一名钢琴爱好者,四岁的时候,他开始正式跟随他的母亲练习钢琴,这段经历后来成为学习钢琴、学习乐器的重要经历。1970年,跟随革命的浪潮,他只身一人前往青海地区,在当地的歌舞团工作,这八年的时间,他深入当地实践,与当地民族器乐家虚心求教、虚心学习。1978年,恢复高考后,盛宗亮抓住机会,考到上海音乐学院。1982年,随父母移民美国,在这一时期,他仍然没有放弃学习音乐,并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顺利考取硕士,师从伯恩斯坦。在这一过程中,他仍然不断加强自身修炼,一方面融汇民族音乐元素,另一方面又充分学习西方国家音乐元素。1995年,他被聘任为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如今,他也是我国上海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盛宗亮老先生凭借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将东方文化推向世界,又将世界文化带回中国。可以说,他通过自己的钢琴创作,对东西文化的贡献以及他在融合东西文化上精益求精、不舍不弃的精神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
(二)《我的歌》概述
《我的歌》是盛宗亮老先生的代表作,其最初的产生,是1989年受到美国钢琴家彼得·瑟金(PeterSerkin)委约作,当年盛宗亮34岁,经过文化大革命、移民等,他的思想带有很浓厚的民族色彩,这使得他创作出来的《我的歌》带有很浓厚的爱国情怀,这也是我们这些后来者从曲目中感受到的情感。
《我的歌》一共包括四个乐章,其本质上钢琴独奏曲。第一章是整个曲目的开篇,序曲短小精悍,通过五声性四音组等方式引入了第二、第三篇章;第二章融入传统元素,充分借鉴《太阳出来喜洋洋》中的欢快元素,采用同宫调系统关于不同空调系统的有机融合,完美地将民族因素在音乐中予以展现;第三章在作品的风格上带有盛宗亮在青海下乡八年的粗犷、豪迈,这也是他自己内心深入性格的再现,在这一章仍然是对“五声性四音组”作为核心材料予以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了色彩性和声,彰显了作品的风格;第四章,充分借鉴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用多调性的发展手法来体现思乡、爱国的情怀,也是他个人情感在这套钢琴独奏曲中的完美再现。
二、《我的歌》民族性特征的其他表达方式
中国作曲家们一直追求的现当代钢琴音乐的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在一个西洋乐器作品中体现和表达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中民族特性的体现需要符合中国的审美观念,所以对音乐在旋律、和声、复调、曲式、意境等方面提出了既要最大限度地展现钢琴这个乐器的多种可能性,又要将中国的民族特性恰融入钢琴音乐中。
(一)装饰音作为民族化符号的运用
装饰音从存在到发展都是我国钢琴曲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音开始成为民族化符号的重要表现,在《我的歌》中,为更好地表现民族情怀、思念故土故乡、展现作品风格,就必须要考虑装饰音的多样化运用。《我的歌》注重“虚”“实”的紧密结合,并根据钢琴这一乐器的特点融入装饰音。不同的装饰音在钢琴演奏中出现不同的腔调,出现不同效果。在《我的歌》的首篇中,就充分运用了装饰音,使得整个乐曲呈现音乐连贯、音色明亮的特征。
1.装饰音的运用
《我的歌》作为一整套的钢琴独奏曲目,装饰音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第一首,尽管第一首短小精悍,节奏欢快自由,但是装饰音的使用频率远超于任何一个篇章。谱面有标记,说该曲的倚音设法模仿滑奏(glissando )的声音效果,并且清楚地记录了演奏要求,短音符的时值必须精确地演奏,长音符的力度应稍强于短音符。第一首作为运用东方支声复调手法加以装饰音铺垫发展的序曲来说,装饰音成为了第一首曲目不可忽略的“功臣”,前倚音和左右手复杂节奏的对位为这首曲目铺垫了一个很好的背景。 2.波音的运用
波音也是钢琴独奏曲使中用较为频繁的一种演奏方式,分为上下波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管是上还是下,也都是由装饰音与二度关系音共同组成的。在第二首中,盛宗亮主要采用了两次波音,第一次是在第三小节,第二次是在第八小节。众所周知,第三首引用了陕北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民歌,为了更好表现欢快的旋律,作者采用波音的方式,能更好地的装饰旋律,让钢琴曲目演奏起来模仿民族歌曲,最终表现了活泼、欢快的节奏感,彰显了张扬的民族风格,从另一个层面也表达了作者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节奏与力度中表现的民族分割
1.《我的歌》的节奏与节拍
中国风格作品钢琴曲目对于节奏与节拍的把握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里所讲的节奏与节拍,强调的是音乐的即兴或随意性所形成的,强调作品的一样多措和作品的情绪变化。从表面来看,《我的歌曲》的节奏与节拍都较为平整,但在实际演奏中并未严格按照节拍进行的弹奏,弹的时候采用自由伸缩,根据旋律的语气来表现的音乐。如果单纯依据乐铺来进行演奏歌曲,就显得过于机械,不够灵活,也不能使音乐连贯。
2.《我的歌》的速度与力度
一方面,《我的歌》作为一首钢琴独奏曲,在速度上相比传统民族管弦乐曲更为紧凑连贯,速度也较快,这对于表现曲子本身所带有的轻快,特别是对传统民歌的融入大有用处。第一首中,作曲家明确地表明了速度标记,即使其标记的速度变化很小;另一方面,在《我的歌》的演奏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力度的把握,比如第一首部分,较为欢快、简短,因此力度也要把握得当,第四首,是全乐曲的高潮部分,表现蓬勃、慷慨激昂,因此,在演奏的过程中,除要注意左右手交替使用的手位,还需特别注意力度上的对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将作曲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充分完全地表达出来。
(三)色彩性和声的运用
1.“核心音集”的运用
作曲家本人曾提出过“核心音集”的概念,即作品的衍伸和发展都是源于核心音集。在《我的歌》第一首中,第一个四音和弦就被无声地按下,并踩住三角钢琴的中踏板直至第一首结束,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这个四音和弦及核心音集能在演奏的过程中获得这四个音的泛音音响。
2.主题线条与多声部织体
主题线条与多声部肢体是现代和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的歌》中,线条思维较为清晰、明确,线条结构规范,是作品成功的元素之一。第二首中,旋律都以线性为主,其和声搭配也是根据极具线性思维的旋律来配合。《我的歌》的声部结合方式,包括对比型、依附型等两种类型。这也使《我的歌》的乐曲更为完整,内容也更为丰满且层次清晰。
(四)《我的歌》的演奏风格
《我的歌》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具体表现,为了更好呈现作品、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演奏的时候要注意很多方面,包括装饰音、乐色、气韵、指触、踏板等方面,只有充分注意这些元素,才能真正演奏好乐曲,表达出乐曲想要表达的情感。
1.模仿民族乐器音色
《我的歌》为了保留一部分民族特色,极其注意模仿民族乐器音色,吸收琵琶音、二胡、笛子等乐器演奏的音色。比如在第三篇章、第四篇章在演绎《太阳出来喜洋洋》等陕北民歌,都有模仿笛子、二胡等乐器进行演奏的音乐特点,充分吸收笛子演奏节奏明亮、清脆悦耳、或快或慢的特点,使得音符的表现虚实结合,让人颇有感悟。
2.表现民族音乐气韵
无论是中国诗歌还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都讲究精益求精。所谓“气”就是表现音乐的内在风格,“韵”是音乐风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我的歌》在表现民族音乐气韵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演奏过程中,演奏的节奏或快或慢、或强或弱,表现了较好的气氛、情感跃动,表现了较好的民族音乐气韵,得到音乐受众者广泛接受,是民族风格作品钢琴曲较为突出的曲目之一。
3.弹奏时左右手的配合
《我的歌》是一首钢琴独奏曲目,在本曲演奏的过程中,强调左右手的配合。左手、右手伴奏交叉进行,既突出了左手的弹奏,又注意了右手的轻柔连贯。在本曲的第四篇章部分,由于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左右手的交替使用更加复杂,音符很多,节奏不能拖,这就强调了左右手使用的连贯,节奏要干脆利落,不拖拉。因此,整个曲目弹奏,对左右手的配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我的歌》与中国的钢琴文献
(一)创作技法的比较
1.改革开放前
1913-1948年代表作曲家有赵元任、黄自、贺绿汀。这一时期的钢琴创作,多是采用的随意、顺其自然的方式,大多数作曲家在创作钢琴曲目的过程中,都是摸索、自学阶段。代表作有《和平进行曲》《牧童短笛》。这一时间段钢琴创作的风格、方式也为后来钢琴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时代的基础,也为钢琴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1949-1965年代表作曲家有江文也、汪立三等等。这一时期,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钢琴创作也是如此,大量的钢琴作曲家开始发散思维,创作出了很多对后世有影响力的作品,比如《卖杂货》《兰花花》。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钢琴曲目,普遍都较为积极向上,也表达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新中国初立,人们都在努力地生活,刚刚经过长期的战争,人们对平静、安宁生活的珍惜、渴望。
1966-1976年代表作曲家有黎英海、陈培勋、王建中,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所带有的特殊色彩。这一时期大多数的作曲家都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击败他们创作歌曲的热情、激情,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是呈现井喷的时代,比如《百鸟朝凤》《阳关三叠》《流水》《二泉映月》《夕阳箫鼓》《陕北民歌四首》等。
2.改革开放之后的创作
1977年至今,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即将到来,人们的思想开始呈现新的特征。这个新时期作曲家们逐渐摆脱了老舊思想的束缚,不断地大胆创新,主要体现在:题材多元化、技法多元化以及风格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将各类现代的创作技法与中国风格进行融合式创新,开启了一个多元的、百花齐放的全新音乐局面,并使我国这个时期的钢琴作品渐渐成熟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有影响力的风格。这些变化不仅仅出现在技巧上,还出现在了和声、调式调性的运用上,如赵晓生的作品《太极》、陈怡的作品《多耶》、周龙的作品《五魁》等,都是作曲家积极地开阔新的角度、努力寻求中西交融的创作方法的作品。 本套钢琴曲《我的歌》,就是作曲家多年的西方作曲技法、现代音乐理论学习的成果与中国文化、中国风格不断尝试和碰撞中的产物。
(二)民族化风格之比较
1.旋律民族化的比较
想要体现“民族风格”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旋律民族化,而旋律民族化最简便的方式就是直接运用民间音调,比如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盛宗亮《我的歌》第二首等。这样直接引用民间音调或素材有几点优点:一是很好地留住了原曲的音乐性格、特点和色彩;二是通过民间音调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力来增加钢琴作品的接受度;第三就是钢琴的音色及其变化在模仿民间音调的同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的空间。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作曲家紧跟世界音乐的发展步伐,开始进行了“新”曲调的创作,及将中国的短小的音乐元素、五声调式杂糅到西方技法的作品里,开始追求明朗、清晰的旋律线条。后来,不管是“创作具有民族音调的旋律”还是“钢琴改编曲”,众多作曲家都在摸索自己的方式来延展民族化的钢琴语言,他们在不停的探讨和创新中创作了许多既符合现当代钢琴音乐的主流又符合中国音乐审美的作品。
2.和声民族化的比较
“调式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为原则的和声民族化手法。要想中国钢琴作品具有中国风格,作品本身具有“中国旋律”还远远不够,因为不管是哪个时期、哪种风格的音乐都必须有和声的支撑,当然,对于当代音乐来讲,和声的功能并不重要了。民族化的和声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合进民族的音响特点,使音响能够更好地符合中国民族的音乐审美习惯。在《我的歌》中,第一首中多采用二度叠置,打破了和弦三度叠置的结构,和弦形态多变、复杂且自由,又与左右手错落节奏以及装饰音的配合,使其音响听起来有一种积雪融化,屋檐下冰雪消融滴水的感觉。
四、结语
盛宗亮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享誉海内外,不仅是因为其创作的钢琴曲目具有的独特的创作技巧,更多的是他创作的曲目所带有的民族情怀,在畅通中西方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对他的典型曲目《我的歌》创作技巧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分析了其独特的弹奏技巧,并对其所带有的民族情怀予以深入研究,也为后来研究《我的歌》的专家、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学习,也为后来学习《我的歌》的钢琴演奏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基础。
参考文獻
[1][苏]伊·斯波索宾,陈敏,译.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2008(22).
[2][美]库斯特卡,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89-126.
[3][奥]阿诺德·勋伯格.和声的结构功能[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52).
[4]周晓珑.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19):252,256.
[5]李玲.浅谈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J].北方音乐,2019,39(16):56-57.
[6]牟乔.谈20世纪80年代中西钢琴音乐技法创作的融合[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62.
[7]任康超.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创作风格对中国近代钢琴创作启蒙影响[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8]石丹,张锐,于晔.20世纪80年代钢琴中西音乐技法融合的创作形式[J].戏剧之家,2018(30):34-35.
[9]徐瑶. 黄自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技法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8.
[10]刘秋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8(7):191-192.
[11]丁钢,黄梅.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初探[J].黄河之声,2017(1):72.
[12]王安国.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和声创新问题[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2):20-28,20.
作者简介:黄蔚(1995—),女,布依族,贵州省独山显,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艺术硕士钢琴表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7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