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结节性痒疹的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对结节性痒疹患者行以中药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中医院择取36例结节性痒疹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8例患者行以口服扑尔敏+外用复方吲哚美辛酊,研究组18例患者基于对照组治疗方案加行中药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对照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从临床总有效率上来看,研究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结节性痒疹患者行以中药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的效果确切,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关键词】中药;复方当归注射液;结节性痒疹;效果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1
结节性痒疹属于慢性疣状结节损害,通常在四肢出现,特别是小腿伸侧面,以奇痒难耐为主要临床表现,皮损特点主要是丘疹、红斑、结节,在成年中比较多发,特别是妇女,这一疾病不仅病程长,而且不易治愈,容易复发[1]。本文分析对结节性痒疹患者行以中药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中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择取36例结节性痒疹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8例患者中,男7例,女11例,年龄18~66岁,平均(42.52±2.85)岁,病程0.2~11年,平均(5.12±1.02)年;研究组18例患者中,男6例,女12例,年龄19~67岁,平均(42.49±2.90)岁,病例病程0.3~11年,平均(5.18±1.10)年;从性别、年龄、病程来看,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18例患者行以口服扑尔敏+外用复方吲哚美辛酊,选用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扑尔敏(国药准字H33020466)治疗,口服,每天1次,每次1片。选用贵州宏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吲哚美辛酊(国药准字H52020603)治疗,在皮损部位均匀涂抹,每天2~3次。
研究组18例患者基于对照组治疗方案加行中药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中药组方包括白鲜皮30 g、夏枯草30 g、南沙参30 g、马齿笕20 g、苦参15 g、紫花地丁15 g、茯苓15 g、白术12 g、当归10 g、黄柏10 g、乌梢蛇10 g、赤芍10 g、白芍10 g、秦艽10 g、全虫6 g、甘草6 g,加水煎服,每次1剂,分早晚2次服用。选用福建三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当归注射液(国药准字Z35020638)治疗,用氯化钠注射液(0.5%)稀释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每次1支,每周1次。
1.3 临床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如下:皮损完全消退为痊愈;皮损消退70%以上为显效;皮损消退30-50%为有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为无效,痊愈+显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x±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从临床总有效率上来看,研究组经过治疗,痊愈6例、治疗显效10例、1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经过治疗,痊愈3例、治疗显效6例、5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50.00%;研究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中医认为,结节性痒疹通常是因体内蕴湿,加上毒虫叮咬或外感风毒,使得湿邪风毒聚结于肌肤而导致[2]。本次研究中,针对结节性痒疹患者行以中药治疗,不仅可以疏风止痒,还可以除湿解毒,另外还可以活血软坚。中藥组方中,全虫可以起到攻毒通络作用,同时可以疏风止痒。白鲜皮、苦参可以起到清热燥湿止痒作用[3]。丹参、当归、赤芍、白芍具有养血活血效果;白术、茯苓属于健脾渗湿药物,不仅可以益气健脾,还可以调理脾胃。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中,主要利用当归性味辛香,容易走散,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还可以养血活血,而当归注射液的效果更强,局部注射可以将其除湿、止痒、疏风、养血效果得到增强[4]。因此中药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的效果更佳。
对结节性痒疹患者行以中药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的效果确切,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秀琴,王万春,严张仁,等.中药联合复方当归局部注射治疗结节性痒疹25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02):127-129.
[2] 李珺莹,姚卫锋,乔树芳,等.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15(04):212-214.
[3] 王庆兴.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3):117-118.
[4] 李凤霞,耿立东.火针配合中药治疗结节性痒疹5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09):878-8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4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