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正常健康体检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PM组,正常体检患者设为YM组,所有患者均采用LISA法检测患者机体内血浆中的TpP水平,比较不同发病时间血浆TpP含量变化差异。结果 PM组患者0~6 h/6~24 hTpP水平均显著高于YM组,且PM组患者发病6~24 hTpP水平显著高于发病0~6 h的TpP水平,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TpP水平的变化可直接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程度,可作为早期评估、病情动态变化的观察指标。
  【关键词】血栓前体蛋白;缺血性卒中;含量变化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6..01
  缺血性脑卒中是患者脑部供血动脉出现闭塞或狭窄,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现已成为临床上地高发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残风险。现阶段,头颅CT等影像学技术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24 h内不能确诊,易错失最佳的治疗机会。血浆前体蛋白(TpP)是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水平的动态变化表明患者体内活动性血栓的形成,是梗死性疾病诊断中的敏感指标[1]。基于此,本文探析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TpP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正常健康体检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短暂性脑缺血28例、腔隙性脑梗组18例,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PM组,正常体检患者设为YM组,纳入标准:(1)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均为首次发病并在发病24 h内入本院就诊者。排除标准:(1)近期患有下肢静脉曲张、弥散性血管凝血者;(2)合并心血管疾患患者,PM组: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4±4.07)岁;YM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72±4.15)岁。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将标本置于抗凝管中,轻轻摇匀,3000r/min速度下离心10 min后,吸取血浆,并将放置-70℃,酶标仪采用FLX800型通用酶标仪,检测采用上海康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American Biogenetic Sciences生产),采用ELISA法检测标本血浆中TpP水平,实验室正常参考值为﹤5.5 mg/L。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组间采用t检验。
  2 结 果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TpP水平差异(见表1)
  3 讨 论
  凝血酶、凝血活酶时间是凝血酶原检测的常用指标,但该类标志单纯体现了凝血活性的变化,缺乏对缺血性卒中检测的特异性。TpP是高分子质量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不溶性凝血酶原直接前体,可进一步转换为不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进而成为血栓中的部分组成,并构体上有特异的抗原决定簇,通过ELISA法进行血浆水平的检测,具有简单、便捷等优势。有研究表明,在血浆中的水平变化直接反应出现凝血酶的活性,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3]。
  本研究表明,PM组患者0~6 h/6~24 hTpP水平均显著高于YM组,且PM组患者发病6~24 hTpP水平显著高于发病0~6 h的TpP水平,可见,随着血栓的聚合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将逐渐转换成为不溶性物质,其灵敏度、特异性等下降,动态监测TpP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血浆TpP水平的变化可直接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程度,可作为早期评估、病情动态变化的观察指标。
  参考文献
  [1] 胡耀光,徐俊峰,黄俊凯.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高压氧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栓素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9,40(4):93-97.
  [2] 张杰文,李 丹.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5(14):1256-127.
  课题: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2019-329】
  通讯作者:陈 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7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