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5周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并进行对比。分析临床疗效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其中不良反应包括荨麻疹、胃肠反应、失眠、头晕等。结果:治疗后第1~4周,PLT水平不断升高,明显高于治疗前,在第5周有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完全反应21例(43.8%),有效23例(47.9%),无效4例(8.3%),总有效率为91.7%。荨麻疹5例(10.4%),胃肠反应3例(6.3%),失眠2例(4.2%),头晕1例(2.1%)。结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具有明确效果,不良反应有荨麻疹、胃肠反应等,均为轻症。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后天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血小板持续减少,而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至今病因不明[1]。儿童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高发人群,以年幼儿更加多见,多呈良性自限性病程,80%的病程不超过12个月,仅20%会转为慢性[2]。目前对于ITP的诊断尚无“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诊断。在临床治疗上也存在不同意见,尚无统一方案推荐。免疫球蛋白是治疗ITP的一种选择,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大宗数据支持。本研究选择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均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具有严重出血倾向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排除标准:1)血红蛋白(Hb)<10g/dL;2)合并心、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3)合并溶血的患儿等。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12岁,平均(8.03±2.33)岁。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静脉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1g/(kg·d),连续应用2d。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其他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5周检测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2)分析临床治疗效果;3)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荨麻疹、胃肠反应、失眠、头晕等。
  1.4 疗效判断标准[3]
  完全反应:出血症状消失,至少两次检测PLT(至少间隔7d)≥100×109/L;有效:出血症状消失,至少两次检测PLT(至少间隔7d)≥30×109/L,且比治疗前的PLT增加2倍以上;无效:出血症状仍持续,或PLT<30×109/L。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PLT、Hb、WBC变化
  治疗后第1~4周,PLT水平不断升高,明显高于治疗前,在第5周有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Hb和WBC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完全反应21例(43.8%),有效23例(47.9%),无效4例(8.3%),总有效率为91.7%。
  2.3 不良反应分析
  荨麻疹5例(10.4%),胃肠反应3例(6.3%),失眠2例(4.2%),头晕1例(2.1%)。
  3 讨论
  ITP系血液系统常见的获得性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内脏及皮肤黏膜出血,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总的发病率达1/10000,儿童每年的发病率大约4/10万[4]。儿童ITP多为良性自限性病程,12个月血小板可完全恢复正常,少部分儿童会转为慢性,极少数会因严重出血而危及生命。ITP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其中免疫因素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被认为是ITP的重要发病机制,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多途径共同导致了机体免疫系统失衡[5]。
  ITP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过去治疗的目标是使血小板数量达到正常,而近些年治疗的理念在逐渐发生变化,治疗的目标开始追求血小板数量达到无出血倾向即可。ITP的治疗方法选择较多,包括糖皮质激素、CD20单克隆抗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免疫球蛋白及脾脏切除等。人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它含有多种能够保护血小板的抗体,可提高T淋巴细胞的功能,抑制IgG抗体的产生,并且减少免疫复合物对血小板的破坏,从而使血小板含量增加[6]。既往报道显示,免疫球蛋白用药后即刻就能控制出血症状[7]。本研究采用免疫球蛋白1g/(kg·d)、连续应用2d治疗ITP患儿,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4周,PLT水平不断升高,明显高于治疗前,在第5周有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1.7%,说明免疫球蛋白治疗ITP的近期疗效显著。在不良反应方面,以荨麻疹为主,发生率为10.4%。
  综上所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具有明确效果,不良反应有荨麻疹、胃肠反应等,均为轻症。
  参考文献
  [1] 毛小莉,熊阿莉,卢忠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抗bFGF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对疾病诊断价值的临床分析[J].现代免疫学,2019,22(03):222-225.
  [2] 刘子勤,王天有.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疗进展[J].北京医学,2014,(04):241-243.
  [3] 尹婉宜,刘清池,贾晓辉,等.泼尼松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7):3771-3774.
  [4] 李海燕.不同治疗方案对小儿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24(16):30-33.
  [5] 黄晓梅.滤泡辅助性T細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陕西:第四军医大学,2011.
  [6] 赵文婷,吴云,梁庆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T细胞的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J].疑难病杂志,2015,21(04):427-430.
  [7] 潘韶英,朱斌,朱菊花,等.减低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18):5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1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