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会英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必然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总方向。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线上教学,并自主研发网络教学等线上教学平台,部分学生也逐渐接受并适应线上教学。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既要采用线上教学来锻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又要通过线下面对面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现状、线上线下教学策略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网络教学;混合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2-01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7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原有的教学设备濒临淘汰或者已经淘汰,很多学校正在或者已经完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全面覆盖。部分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总结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经验教训,并尝试小范围推广,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解决。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部分学生签到投机取巧,教师监管不到位
   部分线上教学采用打卡签到制度,只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打卡任务就相当于学生完成了考勤任务。一些学生在规定时间预设闹钟,通过闹钟提醒自己完成签到任务,而签到任务结束后继续闷头睡觉。教师只能通过后台浏览数据和签到记录来判断学生是否出勤,至于学生听课过程中是否认真,是否一直紧跟教师节奏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未知的。目前几乎没有线上课堂采用“人脸扫描签到”技术,符合规格的摄像头价格较为昂贵,而现行的打卡体制只需要学生按一下屏幕中的按钮即可。
   (二)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线上听讲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接受线上教育都是在各个家庭中,而线上教育意味着学生需要使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接通网络才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封闭在教室中,没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学生在接受线上教育的同时,还要抵制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的诱惑,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有可能在接受线上教育时,进行网络游戏或者交友聊天。教师在课程直播过程中对学生的监管受限,更看不到学生上课的实时画面。
   (三)线上考核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线上教育意味着线上考核,部分教师提议将试卷邮寄给学生,让学生完成后再寄送到学校。暂且不提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作弊的情况,仅仅是试卷的投递与回收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采用线上考核的形式,尽管最终考核结果让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白费,但是很难判断某个学生成绩的真实情况。
   二、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混合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采用的应用模式
   (一)慕课模式
   慕课模式本质上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慕课中一门课程的学习人数可达上万人,最高没有上限,而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的学习人数往往取决于教室的容量。慕课模式中课程的受众是那些对该课程感兴趣的,而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的受众群体是固定的,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门课程。慕课模式中课程都是在网络环境中展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是在固定场所(教室,实验室)开展的面对面教学活动。
   慕课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来说优劣势明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等,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慕课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基础条件。慕课模式无法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因为人员流行性较大无法让接受教育的学生产生共鸣和认同感。大部分接受教育的学生在初始阶段参与教学活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选择放弃该门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的流失,容易打乱教师的教学计划。由于学生数量庞大,而且通过网络进行授课,教师较难走进学生心里,学生对于教师存在一定的防备和疏远心理。教师无法面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自然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合适的建议。
   (二)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下教学模式
   很多学校都使用了网络教学平台,有的学校甚至自发研发网络教学平台并投入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让初中语文教学变得简单高效,教师只需要在网络上进行课程设计,并将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导学案以作业的形式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去。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利用零散时间完成预习任务,并圈定自己存有疑惑的内容,平台自动收集整理学生存有疑惑的知识内容,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发送到教师的郵箱。教师根据学生导学案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动。
   教师通过监控设备将自己的授课过程保存,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适当剪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观看。教师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论坛上发布的数据,决定课后作业的范围和总量。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下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学生的个人表达和学生的集体荣誉,与慕课模式相比更注重课堂效率和师生关系处理。因此,我在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分析之后,更倾向于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下教学模式。这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较为成功的应用,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让初中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新式教学模式)
   (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机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并做出反馈。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稳步推进,教育部要求教师要能够解放学生思考,释放学生潜力,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尽可能利用零散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获取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资讯。教师可以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如家访,通过与学生家人的直接接触了解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放学回到家后的语文学习状态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最优选择之一。对学生进行家访还会给学生一种受到重视的感觉,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怀。
   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匿名调查问卷,询问学生对于近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尽管学生端填写调查问卷时显示匿名,教師设置学生端匿名调查问卷可以对学生有一个全方面的整体认识,以便于今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是教师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的重点。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信息之后,为学生建立语文学习档案,在指导学生语文学习时根据档案进行差异化管理。
   例如,档案显示某位学生善于写作,但是在古诗文鉴赏方面存在一些学习障碍,那么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就应该让这名学生多进行古诗文鉴赏方面的训练。
   (二)确保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有一段迷茫时期,由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差异,导致每个学生迷茫时期的长短不一。学生在经过大量的阅读写作等语文训练之后,会对语文的学习感到疲倦,更为严重者甚至会对语文的学习感到厌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指正,可能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导致语文成绩下降。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调动课堂气氛,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于一个声调授课,短时间内没什么感觉,但是学生在长时间听讲之后容易产生疲倦,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打呵欠,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在课前准备环节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语文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与之相关的视频音乐等。
   例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讲述到老舍先生描述济南冬天的雪和树木,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教师收集整理的图片。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济南冬天景象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题研究。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能够抓住阅读写作教学的重点,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某种角度分析来看,阅读鉴赏与写作是互通的,阅读鉴赏是写作的基础要求,而写作是阅读鉴赏延展性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利用线上教学的便利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教师可以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电子书籍,让学生进行轻量化电子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带有一定任务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积累,将自己认为较为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在完成阅读任务后要写两百字以上的读后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线上学习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既不能对线上教学过于依赖,也不能完全依靠线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缩减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去,而学生通过线上预习、线下解惑的模式,既锻炼了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又提升了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杨宇翔,黄继业,吴占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2]韩力军.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
  [3]秦楠.“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互动相融教学模式的建构[J].郑州师范教育,2016(5).
  [4]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9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