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新媒体,以其独特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当今社会的媒介传播环境,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因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必然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信息传播时代,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对文化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网民达2.33亿;青少年整体占到网民的60.4%。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进而影响到他们价值取向的构建。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所谓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媒体且趋向于满足差异化需求的新兴传播方式,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目前主要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源于其独特的信息传播特征。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新媒体不仅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它在集中了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还具有“去中心化”、草根化、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跨文化性、族群化等特点,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多元化、生活空间虚拟化、精英意识模糊化和交往方式工具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他们更自觉地追求平等、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增强。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媒体环境下有了较大变化。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电子公告板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型的学习模式。此外,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冲击大学生的生活,部分学生盲目接收信息,生理和心理出现双重危机。网络虚拟世界的无序性也对传统道德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构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判断均需通过价值取向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就大学生而言,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新媒体的日益兴盛,已经彻底改变了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以互联网和手机为物质基础的网络文化,由于提供了全球丰富的文化信息及互动交流的方式,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一些原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变得陈旧,在实践中屡屡受挫,而另一些原来难以接受的、甚至是被普遍否认的价值观念却被冠以“新”、“合时宜”等名而登台亮相,并开始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网络的出现,促使了“地球村”的形成,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浏览全球,视频聊天可以结识全世界的朋友。距离由于网络的存在而变得不再遥远。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其中不乏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这些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他们也因此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而且,由于网络起源于西方,其价值指向受西方的影响,西方国家也想方设法通过网络给中国青年灌输其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也促进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二是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取向紊乱。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各种有害的信息混杂于网络,其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要求存在差别,这大大加剧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难度,易使他们产生价值取向的困惑。在网上。大学生清楚地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自己能够控制许多事物,从而造成虚拟和现实的分离,也造成了他们价值取向现实与虚拟的分离,道德判断力削弱。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模糊起来,原来支持自身价值观念的社会本位价值失去了昔日的权威。个体开始对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社会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致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进而造成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三是价值取向自我化、功利化。新媒体交互机制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网上索取所需,在主动、积极、放松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这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又导致他们个体意识极度膨胀,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新媒体对利益激励、竞争等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的过多宣传强化,导致了物质价值追求与精神价值追求之间的失衡,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日趋明显。此外,新媒体的内容多是来自于大众,人人都可以有博客,个人发布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政治价值目标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价值观念自我化,人生理想庸俗化,行为取向呈现无政府化。如此种种,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重个人轻群体、重功利轻道德、重时尚轻传统、重索取轻贡献的不良倾向。
  
  三、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效消除不良影响,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从整体上看,新媒体的任何影响都是基于其改变着的传播环境,我们只有从改良新媒体传播环境人手,通过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成长空间和条件。
  1、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优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一是国家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网络建设,以更加前瞻的眼光、更加创新的思维建设新媒体。新媒体的建设与使用已经成为重大时代课题,重视网络、利用网络、建设网络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时代的要

求,应当放在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好位。必须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以科学统筹的意识和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打造中国网站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二是要积极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及传播规律,改变以往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变封、堵、压为普遍的交流、沟通和疏导。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完善监控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严厉打击发布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警示和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三是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力量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要加快培养网评队伍,建设一支有影响力、有说服力、贴近网民、令人信服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造就一批拥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言论权威的“网络意见领袖”。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利用新媒体主导社会舆论。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化体系引领校园文建设,优化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校园新媒体是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构建最为直接的信息传播平台,应当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正视校园信息传播渠道在新媒体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积极强化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一是要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校园新媒体要跟上时代潮流,必须尽快实现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积极应对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的重要群体,高校应当加强同移动、联通公司的合作,建立校园短信平台,逐步开通校园报刊手机版、广播电视手机版,利用手机媒介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交流。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校园新媒体的监管,做好校园新媒体的“把关人”,倡导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新媒体文化。二是要加强新媒体的内容建设。新媒体与传统媒介不同,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因此,其内容也应当顺应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在制作新媒体素材时,尽量做到快捷、海量、互动和图文并茂。校园网络素材要注重多种表现手法,手机短信应短平快。注重校园新媒体“个性化”发展,选择一些符合校园自身特色要求。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人文性统一的话题,内容要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一定的欣赏性和娱乐性,学生喜闻乐见,在交互和动态发展中,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知情权”的要求,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三是应加强新媒体效果的分析和测评,使校园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和情感和谐一致。建立主动、全面、客观、及时的校园新媒体监测系统,对单个校园新媒体的视角及立场进行跟踪研究,涉及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的各个层面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就校园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对议题设置的看法加以研究,从而判断校园新媒体在引导校园文化中所产生的影响,并总结得失。使校园新媒体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求新心理和情感需求,又能成功地、快速地向学生传递有益信息,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喜好、信念和价值取向加以引导。
  3、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自觉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在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功能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造成价值取向的迷惘,甚至与主导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因此,有必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对媒体信息建立起独立的批判精神,对媒体商业化的侵蚀保持清醒头脑,避免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具体来说,一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要从物质保障、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投入。可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程,组织学生媒介素养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研究等途径和方式,赋予学生完善的关于媒介素养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 培养其区分良莠,获得有用、健康、有效知识。不被消极媒介信息所牵制的能力,从而学会正确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进行理性的媒介消费,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二是高校要密切关注新媒体发展动向和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性和想象力,对媒介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但同时对这些媒介现象又缺乏成熟的认知判断。如何认识新媒体传播的芜杂纷繁的资讯。需要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三是要综合媒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不仅仅只是学校的责任,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应该是一个“教育共同体”,即以从事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工作者为核心,包括各类教育工作者、社会学者、传播技术工作者、政府主管部门、家长以及大众传媒机构广泛参与的共同体。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最大限度的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4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