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晓珂
摘要: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学习主导者的老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轻松、活跃、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探究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阅读 学生 主体地位 兴趣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条件,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制造悬念和问题.低年级的语文教材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联系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二、唤起情感体验
体验性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它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体验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用眼、耳、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形成自己独特体验的一个自由发展空间。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首先要联系生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比如:《奶奶的白发》一文,引导学生理解“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时,可以问:小朋友,平时你的奶奶是怎样照顾你的?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相通,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感受到长辈对晚辈殷殷之情。这样,能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未尽之意”。因此,作为教师在平时应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引进生活活水,唤起学生体验。其次在情景中唤起学生情感体验,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精美的挂图、巧妙的问题、多媒体动画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利资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先出示课文情境图,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夏天的音乐:雷声、雨声、蛙鸣、知了叫……让学生闭上眼睛,竖起小耳朵仔细听,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夏天是位热情的小姐姐,她穿着绚丽多彩的衣裳,来到人间,她飞过高山,山峰变得更苍翠;她飞过小河,河水流得更欢;她飞过树梢,知了唱起欢乐的歌。让我们变成夏天的草木虫鱼,一起去感受夏天的情怀吧!这样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这样既唤起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放飞了学生的丰富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体验,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通途。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言语材料变为自己熟悉的、乐于表达的,甚至是融于自身使命的一种存在。
三、培养阅读能力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和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诗,七分读”在低年级,以读代讲更显得突出,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出适当语气,恰当的语调,就不仅读懂了,而且也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坚持在读中去组织、引导、启发,才能较好完成低年级的教学任务。如《乌鸦喝水》一课的第一段,主要讲乌鸦想喝瓶子里的水,却喝不着。教师首先让学生把这段读一遍,初步了解大意,接着教师引导再让学生读课文,“乌鸦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呢?”学生通过读,弄清喝不到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学生再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乌鸦为了找水,去了好多地方也找不到的情况,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心情会怎样?看到水而喝不到水时的心情又会怎样?(结合看图,观察乌鸦着急的样子。)为喝到水而认真想办法时情形又会怎样?(让学生表演)教师指导学生在读时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想像,把课文语言还原为作者所要表现的生动形象,进入课文情景,体会乌鸦的心情,最后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把乌鸦看到水时的高兴,喝不到水时的着急读得恰到好处。由于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有感情读的要求。教师根据“渗透”的目的,精心组织有层次的读,这样学生既能让学生明确读书的旨意,又诱发了学生读书兴趣,不但学会了朗读,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把语言文字和体会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作为起始阶段的阅读教学,培养语感尤为重要。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母语语言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组织引导有效地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着学生的情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会走向“柳暗花明”的境界,迎来“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春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