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情况对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承青 沙水花
摘要: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是国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女子大学的关键途径。目前,我国女子大学发展态势较好,但是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众多不足。本文以美国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为参照,对中美两国女子大学士性特色课程设置现状、课程体系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加以借鉴,从而探索中国女子大学建设的发展导向和有效举措。
关键词:中美女子大学 女性特色课程 设置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098-02
彰显办学精神、透射办学理念和明确办学方向是女子大学以独特的生存姿态立足于高等教育领域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建设具有个体特色的女子大学的基本保障。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体现着学校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是形成学生风格和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中美女子大学都将课程设置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然而,在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女子大学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学生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女子大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和促进中国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成为新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基本特征
女性特色课程是基于性别特征,针对女性受教育者的特殊心理、生理和社会际遇特点而设置的。旨在提高女性受教育者智力、能力和观念的所有课程的总称。与普通高校课程相比,女性特色课程拥有自己的特点。
(一)倡导正确的性别观念
女性特色课程以建立两性平等、两性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女性特色课程反对传统的“男尊女卑”,也不赞成极端“女权主义”。而是客观地认识和肯定男女两性在性别、自然分工等方面的天然不同,做到和谐相处。因此,女性特色课程的设置,应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性别观念,让学生树立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男女有别、两性和谐共处的观念,促进社会两性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因性施教,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女性特色课程采取女性主体与因性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消除性别偏见的条件。根据女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甄别和筛选,以期适合女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女性学生参与学习、参与管理的主体作用。
(三)趋向于实践性教学
女性特色课程从女性视角出发,精选各种特色课程武装女性,提高女性自我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化妆技巧、服饰搭配等课程都与女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联系非常紧密。为她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对比
(一)中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的设置现状
我国新式女子教育兴起于晚清。数量少。规模小,且多是外国教会和中国民间私人办学。教育内容上,前者多为西方基督教教育内容,后者则以培养贤妻良母、教庭主妇为主要目标,无特色可言。直到1920年,女子高等教育采取的实质性进展――在蔡元培先生主导下北京大学首开女禁,为高校开设女性特色课程奠定了基础。但是身处战乱和动荡中的女性课程一直停滞不前,直到上世纪80年代,方才逐渐兴起。到目前为止。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女性课程60多门,其中女子大学开设女性特色课程40多门。如女性学、女性心理学、女性形象学等被广泛开设。但是。我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开设率仍然较低,仅有10%。
(二)美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现状
美国是历史上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自1836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女子院校威理斯安学院开始,在此后近200年时间里。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女性精英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开设的女性特色课程更是走在世界前列。
20世纪下半叶。因新教育法的制定、公民权运动等原因。女子大学数量明显减少。从1960年到1994年,由298所减少到84所。截止2001年,美国拥有女子大学77所。女子大学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其女性特色课程设置情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吸收。目前,美国女子大学开设的妇女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女性特色课程达3万门。其女性特色课程开设率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达到68%。
(三)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体系对比
1 课程取向美国女子大学的课程倾向于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的综合,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出发,重视她们的认知、思维的发展及对社会的贡献。相对而言,中国女子大学课程则偏向于学术理性和技术学取向,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较少重视学生自身发展。
2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直接影响了学生所学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完善,进而影响学生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和自身发展潜质。课程结构一般涉及到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美国女子大学里,通识教育课程备受重视。以Mount Holyoke College为例,人文学科19门、自然――数学学科9门、社会学科5门、跨学科18门,其涉猎科目非常广泛。在这一方面,中国女子大学有所改进。比如,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公共选修课选课手册中提到素质教育通识性课程15门,人文类4门、社科类10门。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多元化是美国女子大学的课程特色之一。美国众多女子大学的课程都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外国文化,关注国际问题。并开设了与之相应的课程。例如,Mount Holyoke College就开设了德语、西班牙语等人文课程。课程内容的多元化还体现在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方面。如关于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课程多有开设。
(四)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现状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材料,不难发现我国女子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不足,具体如下:
1 课程内容陈旧,知识容量有限,不能反映课程发展动态
我国女子大学仍沿袭知识第一的传统课程理念,内容陈旧,视野狭窄,学生就失去了许多了解国际知识文化的机会,直接拘囿了学生多元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国外优秀的文化因子引入课程内容加以重组,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在中外文化的辨别学习中加深对自我文化的认同。
2 受中国传统弊端的影响,课程取向的功利性太强
美国女子大学秉持的综合性课程取向关注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社会意识的培养与熏陶。相对而言,我国女子大学学术理性和技术取向的课程理念。重知识、技能,轻学生个性发展,课程与学生、课程与社会以及学生与社会失去了应有的联系。
3 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整体层次较低
美国女子大学,一般都设有妇女研究专业,并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如威理斯安学院,1836年创建,1840年开始授予学士学位,现为美国著名的“七姐妹”之一。该校
本科毕业生,很大部分进入诸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院继续学习。而我国女子大学中,除中华女子学院设有女性学系,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之外,其余女子大学均停留在专科层次,其妇女学专业至今还处于起步阶段。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专业设置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没有被纳入正规的招生计划。
三、对我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摆脱传统的功利性课程取向弊端,实施综合课程实践取向
实践性教学价值取向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改变传统高等教育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实践操作的局面。女子大学特色课程的设置需要在性别教育基础上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知与行动的结合以及个体与团队的结合。女子大学应将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提高女性特色课程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认可度和地位
女子大学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女性课程的开设提高了人们的性别意识,促使社会加大对女性受教育者的关注。我国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妇女与教育”的策略措施中明确提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因此,我国的女子大学不仅担负这着培养女性人才的责任。还肩负着将女性课程作为学校重要科目来建设的任务。
(三)拓展构建女性特色课程的教育思维,完善课程内部结构
在多元化、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教育机构、教育人员要与时俱进,将多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观念融入教育、融入课程。因此,女子大学要拓展教育思维、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通识类课程比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其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
(四)以历史经验和国际视野为基点来探索个体办学的特色
在教育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区域化的冲突与融合的今天,女子大学要以史为鉴,不能盲目自大,一概拒之门外;也不能照搬照抄,全盘西化,必须选择、吸收、转化。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对女性人才的要求,又要有利于促进女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优化:既要培养女生对家庭的责任心和生活技能训练,又要培养女生胸怀大志和所学专业技能训练:既要训练女性应具备的女性基本素养,又要开发女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
在我国女子大学建设过程中,构建完整的女性课程机制和规划科学的课程实施流程是提高女性课程品质的主要途径,秉持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优秀的本土文化是组织女性课程内容的重要原则,采用多元的课程教学手段和生长的课程创新能力是推动女性特色课程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