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死双美之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艳娜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0)12-0044-01
  摘要: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帝王”, 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其伦理学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他关于生死方面的伦理学思想。
  关键词:生命 死亡 责任
  
  庄子说:“死生亦大矣。”莎士比亚也借哈姆雷特的口说:“生存还是毁灭,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生死问题,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死亡是人类的公共课。奥勒留的生死观是唯物的,于虚无中透露出对生命的旷达态度,于宿命论中流露出一种普世的义务观。奥勒留一生共有十三个儿女,其中六人死亡,五个儿子只一人(康茂德)长大成人。他的一生,是在不停地经历失去至亲的痛苦中度过的。多年驰骋疆场的的戎马生涯让他看到了太多的杀戮,生死只在那一线之间。可以说,他一直在体会死亡,练习死亡,预习死亡。死亡对有生命的个体来说,是一种天然的恐惧。怎样才能减轻死亡带给人类的痛苦和恐惧呢?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人生不过是一种意见,只需把生死看淡、看轻。所以在奥勒留的哲学里,生命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存在。死亡,它不是一种消散,就是一种化为原子的分解,或者虚无,它或是毁灭,或是改变。人的生命不是什么伟大的东西,因此,死,也不是恶。生命必须像成熟的麦穗一样收割,一个人诞生,另一个人赴死。所有的人都会死。“有多少医生在频繁地对病人皱拢眉头之后死去;有多少占星家在提前很久预告了别人的死亡之后也死去;又有多少哲学家在不断地讨论死亡或不朽之后死去;有多少英雄在杀了成千上万人之后死去;多少暴君,仿佛他们是不死的一样,在以可怕的蛮横手段使用他们对于人们生命的权力之后死去;一个在埋藏了别人之后死了,另一个人又埋藏了他。”(《沉思录》第四章43节)赞颂者和被赞颂者,记忆者和被记忆者,所有这些活动都发生在这世界的一部分的一个小角落里,整个地球也只是一个点,人也只是沧海之一粟。
  奥勒留不仅达观地把人肉体的消逝看作是一种元素的分解变化,而且对人死后的声名也抱有一种虚无的态度。在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中,君子一生追求的是“立言”,“立功”“立德”,“赢得生前身后名”,人死后,要给后人留下彪炳史册的美名,以求永垂不朽。而奥勒留认为,声名,只不过是一种声音和回声,英雄也会被遗忘,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只会变成一种传说,属人的东西都是短暂易逝和没有价值的。用奥勒留的话说:“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地落入忘川。”(《沉思录》第二章17节)因此人也不必汲汲于名利,虚伪地为自己沽名钓誉,为名利所累。名利如浮云,一切都会被遗忘。在这一点上,奥勒留是淡泊名利的,因此他是逍遥自在的。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是死人,关键是在我们有生之年为人类、为世界、为宇宙、为大自然做过多少贡献。奥勒留对死亡是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更不意味着他对人事是消极的、不作为的态度。恰恰相反,奥勒留身上洋溢着积极的普世情怀,对人世间充满了义务感与责任感。在奥勒留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外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人们只知道奇迹不会出现而一切都已无可救药。即使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作为帝王,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在奥勒留的哲学里,履行职责,做正当的事,承担社会责任,荣耀神灵,是合乎人的本性的,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而他的一生也是在身体力行自己所信仰的哲学。“不要再随便地游荡,因为你将面临自己记忆力的衰退,不再能追忆古代罗马和希腊人的行为,也读不成你为自己晚年保存的书籍。那么抓紧你前面的最后一些日子,丢开无用的希望,来自己援助自己,如果你完全关心自己的话,而这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的。”(《沉思录》第三章14节) 可见,奥勒留对待生命是非常积极的,他希望自己高效而有意义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并不因为参透了生死而蔑视生命。
  在社会层面上,奥勒留也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那么教导他们,容忍他们”。(《沉思录》第八章60节)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奥勒留没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权术与韬略,而是用像“海纳百川”那样宽广的胸襟,充分展示了一位思想家宽容谦虚、有容乃大的思想品格和善待所有人的博大情怀。他使自己“对每个人都和善、仁爱,甚至愿意向恨我者展示他的错误,而不是通过斥责他”。(《沉思录》第十一章12节)对待给他苦头吃的人,他不是以牙还牙,而是以德报怨,用心灵的智慧感化之。
  奥勒留对生命是积极的,对死亡是淡定的,但它更看重生的意义。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他眼中,生也如花,死也如诗。
  参考文献:
  [1][古罗马]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英]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8
  [3]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英] 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英]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5][英]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