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洪明

  [摘要]文章阐述了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我国高校服务育人体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
  [作者简介]江洪明,河池学院社科部讲师,广西宜州546300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0204―04
  
  目前,我国各高校均面临着如何构建服务育人新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和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高校服务育人体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的重要背景
  
  (一)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的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来源十分复杂,主流文化地位被削弱,服务育人的难度加大。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类文化的表达有着更广泛的载体,也对高校服务育人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严重冲击了以学校、组织、团体为单位进行的服务育人工作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网络运行的方便快捷、多向平等交流方式使服务育人主体在大学生学习接受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网络信息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大学生自主判断与选择的难度增加;过去“大一统”的育人模式失去了曾经有过的震撼力与感召力。重构服务育人体系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逐渐出现新的变化:一方面大学生从总体上说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日益增强。但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新的体制和新的环境下,各高校只有在更新服务育人理念、改革服务育人内容、改进服务育人方式、改善服务育人环境、拓展服务育人渠道等方面出台新的方案和措施,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高校服务育人主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服务育人客体的根本利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表现和核心内容。高等学校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致力于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只有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忽视人的发展和人的利益的陈旧观念,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服务育人的新体系,才能在高校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做好了高校服务育人工作,才能创建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构建优质高效的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成效。
  (四)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是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消费者意识和权益意识迅速增强,他们对高校教育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把学生纯粹视为教育的对象,否认或忽视学生作为人的客观存在,否认或忽视学生的权益,忽视对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忽视人本价值的挖掘的观念和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上大学交费、高校扩招和毕业双向选择,使得大学生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心态变化。学分制的推行,使原来较为固定的学习方式被流动性的学习方式所取代,使原来行政编制的“班级”服务育人功能退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使高校学生住宿管理、后勤服务走向产业化、社会化,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学校管理为社区服务人员管理,大学生有了更多的生活自主权。可见,在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强化服务育人功能,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的目标,是我国各个高校必须作出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我国高校服务育人体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育人目标还存在“高、大、空”的状况,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个性自由发展的内涵规定。未能充分体现社会化与个体化、一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过去,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按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方法去要求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教育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缺乏层次性,以致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二)服务育人没有形成机构健全、制度完备、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保障有力、充满活力、优质高效的体系。有的高校内部仍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互相推诿、互相冲突、错位越位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下降情况;有的则忽视对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业务培训;不少高校虽然已建立了服务育人领导、管理、检查、评估、奖惩等制度和工作机制,但是缺乏执行力、监控力和奖惩力;一些高校在育人工作中还存在专制压服甚至违法现象;各高校对服务育人体系的研究不足,尤其是前瞻性、预见性研究明显不足。
  (三)服务育人主体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增强,学习和生活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有些高校教职员工在工作中尚未做到真正的主动服务、真诚服务、细致服务和特别服务;服务工作缺位、虚位现象及由此导致的校园治安和刑事案件仍时有发生;服务的规范性、科学性缺乏;服务育人内容形式缺乏创新性,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艺术性欠缺;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仍需加强和改进;学生多元化需求未能全面满足;等等。
  (四)服务育人仍存在盲区或盲点,未能做到全程服务和全方位服务。如学生如何合理支配课余时间,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怎样,服务育人主体未能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和有效监管;全纳教育的新观念尚未真正树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切实的关注和帮助;有的高校和教职员工缺乏“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本”、“教育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的观念;教师只重视教法的研究和探索,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教育不足;学生的自我

服务能力培育工作仍需改进;校内外、区内外、国内外在服务育人方面的合作交流空间仍然有待拓展。
  
  三、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创新服务育人理念。这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树立“大服务”理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其一切工作都应具有育人功能,高校后勤服务只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所有工作环节都具有服务学生的意义,不能将服务育人仅看作是后勤部门的任务。应该把高校所有工作环节都纳入到服务育人的体系中来,进而对这个体系中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服务育人的整体规划和综合协调。
  2.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本”的理念。国外高校在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方面有许多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信号、学生的发展是第一目标、学生的成长成才是第一标准”的服务理念就很值得借鉴。“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提供真情服务、细致服务、特色服务。根据我国高校服务育人的实际,服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展性服务,寓教育、引导于服务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并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生共同设计未来之路。二是管理性服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以导向为前提,以服务学生的成长为目标,依照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实施严格有序的管理。三是保护性服务。首先要维护学生权益。作为教育消费主体的大学生应具有相对应的权益,包括知情权、环境资源的使用权、学习权和申诉权等。要时刻重视是否保护学生权益,并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学生的权益、切实改进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不但不是给学校带来麻烦而是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的。要充分尊重学生,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保护学生表现和发展自我的要求,这不但不会损害教育工作者的形象,反而有助于增强教育工作者的感召力、凝聚力和亲和力。
  3.树立“五全”的服务育人理念。即全面服务、全员服务、全心全意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全面服务:新体系应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培养单纯服从的人转变为造就有丰富创造力的人;在关注学生思想同一性的同时重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全员服务:学生有年龄上的差异,也有能力、水平上的差异,还有觉悟、素质上的差异,新体系必须面对所有学生,把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作为自己的责任。同时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全心全意服务:服务育人主体应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要诚心诚意为学生办实事,尽心尽力为学生解难事,坚持不懈为学生做好事。全程服务:服务育人主体应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一直到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服务育人主体都应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即使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服务育人主体也应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而不能人走茶凉,一切撒手不管。全方位服务:新体系必须涵盖入学、学习、生活、思想、心理、实习、毕业、就业等方面,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乃至国内国外。
  (二)构建高校服务育人目标新体系。应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定为追求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全面自由发展,这是对传统教育目标的一个创新。服务育人必须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要以个体的人的发展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的方针政策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切实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其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构建高校服务育人管理新体系。按照服务育人新理念,构建部级、省级和校级服务育人管理新体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检查评估制度和实施方案。各高校实行服务育人统一管理,建立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第一,切实加强学校党委的领导。这是做好学校服务育人工作的关键。党委的主要任务是把握教育方向,提出服务育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制定服务育人总体规划,发挥党委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第二,学校成立服务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和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下属的二级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监督和管理。
  (四)构建高校服务育人内容新体系。包括大学生学习服务体系;大学生生活服务体系;大学生特殊群体服务体系,如新生服务体系、后进生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贫困家庭学生帮扶体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服务的内容要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合理需要;服务方式要在引进社区管理方式的同时,实现服务最优质化、物质利益的最小化。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改善生活环境,对学生社区进行物业化管理,健全社区功能,构筑集文化、休闲、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文化社区;提供勤工助学服务,扩大勤工助学的网络与途径,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学习服务,指导学生考研、出国、创作发明;提供就业服务,健全信息网络,加强政策、心理、技术各方面的指导等。高校服务育人的服务,内涵是很深刻的。服务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学生,但是服务不只是服务学生当前的需要,更是服务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不只是服务学生本人,还要服务于学生存在环境的改进;不只是服务学生主观之要求,还要服务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服务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现代化;要与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校园育人环境的优化结合起来;要把服务学生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教育工作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也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五)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手段新体系。选取具有形式新颖、操作灵活、快捷方便、时尚感和实效性强的服务育人手段,提高服务班集体的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的功能弱化,服务育人工作要增强“全员育人”的观念。应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的精神,让全体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敬业奉献精神,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人格上影响学生,道德上引导学生,知识上丰富学生。专职学生工作者是日常思想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应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的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咨询与指导。此外,应把学生党员作为服务育人中联系教师与广大学生的纽带,学生党员通过班级、公寓、社团、网络等四个载体,利用与广大学生的特殊关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六)构建高校服务育人绩效评价新体系。服务育人效果如何,由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及其所属的各部门通过这个体系来反映。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多层次的量化的服务育人评估指标体系,并按照这套体系所确定的指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来衡量和测定服务育人的实际效果。在评价和测定时,要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紧紧地依靠服务对象,掌握丰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判断和推论,形成奖优罚劣的良性机制。反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坚决刹住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要把服务育人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
  (七)构建高校服务育人反馈新体系。反馈体系,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者都是通过班级、公寓、社团、网络四个载体,从普通学生传递到学生党员、教师。正反馈是指普通学生对服务育人内容积极的一些反映信息,教师所得到的大部分反馈是正反馈;负反馈则是一些表示不满的信息,这需要学生党员在生活中及时捕捉到,并反映到教师那里。
  (八)构建高校服务育人途径新体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等新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强、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明显的服务项目。
  (九)构建高校服务育人保障新体系。一是建立物质条件保障体系。加大服务育人工作的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二是改善和提高教职工的待遇,特别是处于服务育人工作第一线的基层人员。建立激励机制,使服务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得到充分及时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奖勤罚懒,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责任编辑:周志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