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爱心传递爱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科友

   沿着铜梁县巴川镇民主路崎岖的街面走去,154号就是“空巢老人”吴书贵的家。在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阴暗小屋里,吴书贵正靠在一张陈旧的木床上小憩。老人今年65岁,但已经显得衰老不堪。
   “大姐,吃过早饭了吗?今天特别冷,要穿厚实一点哟。”一句贴心的问候,打破了老人家里凄凉的气氛。
   今年1月18日,像往常一样,与老人结成帮扶对子的蒋禄芬早早来到吴书贵家。老人颤巍巍地招呼蒋禄芬坐下,灰暗的脸一下舒展开来。
   蒋禄芬没有找地方坐下,而是揭开锅盖,发现锅里空荡荡的,一点热气都没有。蒋禄芬的心也跟着凉了大半截。“我去给你弄点吃的。”说着,她转身出了门。
   “我可是遇到活菩萨了,要不是蒋禄芬,我早就……”吴书贵和笔者拉起了家常。
   吴书贵已经独居了10余年,靠着每月175元的救济金维持生活,常常饥一顿饱一顿。
   “最难熬的是孤独!”老人说,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早上睁开眼睛,晚上回到家,总觉得空荡荡的,连说句话的人都没有。特别是生病的时候,内心更是充满了悲伤,几次都不打算再活下去……
   “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日常生活无人照顾,精神孤寂得不到慰藉。“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铜梁县老龄办主任彭平说,从2006年9月开始,老龄办决定在部分社区试行低保对象联系帮扶“空巢老人”制度。
   然而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巴川镇正街居委会主任张伟还说,当时,居委会一厢情愿地列了份清单,将数十名低保对象和“空巢老人”安排成了“对子”。等到前去征求意见时,结果有大半“对子”被迫拆了。一些低保对象首先关心这是不是享受低保待遇的附加条件,在得知纯属自愿后,他们就会摆出一大堆具体的困难;另一方面,一些“空巢老人”也不无防备之心,拒绝接受这种“一对一”的帮扶。
   居委会的同志只得沉下心来,进一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谁有爱心,谁跟“空巢老人”家最近,情况摸清后,再通过做“双边”工作,促成低保对象和“空巢老人”结对。
   蒋禄芬和吴书贵就是这样的“对子”。摆谈中,蒋禄芬在自家屋里煮了碗热气腾腾的青菜面,端到吴书贵老人的床前。
   蒋禄芬看上去40岁左右,样子很朴实。“张主任叫我帮助吴书贵,当时我一口就答应了,因为我们都是苦命人,都得到了国家的照顾,应该的。”蒋禄芬朴实地说。
   蒋禄芬是名下岗职工,丈夫郭绍兴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和肺结核,儿子正念初中。平时,蒋禄芬在场镇上打短工,挣钱不多。“要不是国家每月285元的低保金,我的家都塌了。”蒋禄芬说,“我没有能力从经济上帮助吴大姐,但是陪她解解闷,帮她跑跑腿还是可以的,反正闲着的时候多。”
   前段时间,吴书贵老人的瓦房破了一个洞,漏雨了,蒋禄芬跑了三四个建筑工地跟老板说好话,凑足了免费的河沙、水泥,又亲自挑到吴书贵家中,然后她花30元钱请来一名泥水工,为老人补好了屋顶。这几天,老人感冒了,蒋禄芬竟把儿子的感冒药分出一半给吴大姐吃,见没有多大好转,蒋禄芬按照医生的指点,到乡间替吴书贵找草药。
   像蒋禄芬与吴书贵一样,仅在巴川镇正街社区,就有5对这样的帮扶对子,他们之间的帮扶并非金钱和物质,却演绎着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2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