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江苏经济新支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苗成斌

  江苏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在全国都处于前列,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成长日益显示出其强劲的潜力,成为经济增长中异军突起的力量。笔者认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必须发展与江苏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并努力使之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国民经济的新支柱。
  
  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在我省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文化江苏的向心力日益凝聚。为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早在1996年,省委、省政府就已确立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2005年又将其纳入省“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省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作出了建设文化江苏的战略部署。打造文化江苏的全新理念,在干部群众中凝聚了强大的向心力,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根基。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成长力日益强劲。2004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58,55亿元,占GDP的1.72%;2005年,实现增加值为331.98亿元,同比增长28.40%,高于全省GDP和服务业增长幅度。以休闲娱乐和动漫创意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增长呈现跨越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现代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力日益提升。我省现有普通高校115所,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居全国一、二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才22万;在全国率先创办了高端动画软件MAYA培训中心:与印度签订了委托培训20万名软件人才的合作协议,科教人才的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智力资源。
  潜在比较优势的助推力日益增强。我省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优势;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紧密结合,构筑了创新优势;服务平台比较完善,营造了环境优势;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丰厚,具备了向产业转化的资源优势;毗邻上海、地处长三角,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地缘优势:大型文化企业群初步形成,则使我省文化产业具备了集团发展的带动优势。
  
  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架和主攻重点
  
  全面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以解放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以内容产业的拓展为主攻方向,以建设重大设施和产业为支撑,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培育出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企业、打造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为努力方向。
  用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改变重经济、轻文化的落后观念,摸清文化产业发展的困难和局限,从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高度出发,破除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障碍。既要充分认识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性,又要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进一步加强对具备潜在商品转化能力的文化资源的开发。
  用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应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优势,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和文化大省建设的目标定位,突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一个核心,抓住培育市场主体、整合文化资源以及营造创意、创新、创业环境三个重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事业与产业、发展与升级、城市与区域四个关系,实施资源整合、市场开发、文化创新、品牌特色、人才集聚五大战略。有效组合文化产业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调、融合、共促式发展的格局。
  用重大设施和产业项目的建设支撑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江苏大剧院、省美术馆新馆、广电城、国际图书中心、民间工艺博物馆、有线电视“村村通”等十大文化重点项目,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大中城市功能布局相匹配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同时,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重点发展壮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GDP和服务业增长速度的目标。
  
  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具体途径
  
  立足于上述我省文化产业的总体战略布局,为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现阶段必须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突破:
  在市场主体培育和政府引导上求突破。着眼于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化管理模式:通过明晰产权,改制改造,对一部分有条件的国有文化单位实行“事改企”;通过完善产业政策,优化服务环境,让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促进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扶持龙头文化产业集团和重点公益性文化单位,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加大政府引导力度,明确和规范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推进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改革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社会办的新路子,增强公益性文化单位内在活力。建立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为落实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措施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市场主体培育和政府引导的互动互补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在集团化整合和基地化集聚发展上求突破。促进集团化整合,就要加快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和重组,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吸引国际和国内投资的磁铁、民营文化企业竞争发展的引擎。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引进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整合一批具有开发能力的新兴文化集团,重点打造新华发行、新华报业、江苏出版、江苏广电、江苏演艺娱乐等一批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航母”。促进基地化集聚发展,就要通过创办产业基地或园区,整合优化现有资源,集聚产业要素,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前期创意、中期制作、后期市场开发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重点支持常州、无锡、苏州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江苏动漫产业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年销售产值超100亿元。
  在创意式开发和科技化提升上求突破。充分利用金陵文化、楚汉文化、维扬文化、吴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发挥创意性开发的神奇魔力,促进产品链与价值链的统一,特别要注意通过开发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来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链的高端产业,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武装内容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广播电视业要加快数字化建设,努力实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交换和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业也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提高出版行业的整体效益。
  在信息化制导和多元化投入上求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的制导、处理、提升的作用,推进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根据省情做好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工作,加快建设大规模、分布式、全息性的文化产业数据库群,发挥文化信息资源网络系统优势,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比例。设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股票上市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组建各种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公司,并编制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库,广泛引进和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本。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尤 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1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