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进入新的时代,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正在向“强起来”大踏步迈进,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也随之快速增长。文章阐释了地方债务风险的内涵,明确了地方债务风险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对策。
  [关键词] 地方债务 债务风险 现状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志码:A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问题,国家在财政政策目标方面实施了重大调整,以“区间制”作为总量目标,同时,新型战略产业发展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政策实施关注的重点。随着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风险指标持续增高,债务风险问题亟待解决。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述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内涵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地方政府对于债务无法履行相应的职责,这种情况下易引发债务风险。也就是说,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运行结果偏离了政府主观预期,对于当期、到期的债务,地方政府无力偿还,从而引发违约风险。其中,不确定因素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债务风险客观状态存在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是认识主体进行主观判断,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使政府信誉度受到影响。若初期不控制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后期待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不但极难加以控制,如果此时再出现一些外来因素冲击,则债务链条就面临断裂的危险。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无法支付工程款项,工作人员薪酬无法及时发放,社会公众就会质疑政府信誉,甚至会使国际货币系统遭受冲击。第二,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与政府是两个不同部门,二者相关的研究应有所不同。银行贷款可视为是一种资源,且属于有限资源,则政府、企业就是在贷款资源之间展开竞争的两个不同部门。以银行的维度来讲,由于政府信用度明显要高,因而银行贷款更多地会向政府部门倾斜,企业就不易得到贷款,同时,企业就会转而向高成本资本“要”资金,这就使企业成本大大增加。而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多,使其他领域的发展无形中受到制约,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第三,财政保障力度被削减。地方政府举债的目的是将未来财政资金用到当前项目中,其结果可能会使未来现金增加,也有可能加重政府债务负担,还会对未来现金流量造成影响,使经济发展缺少后劲。正常情况下,对政府财政资金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极可能就是一个能够稳定预估的数值,在基建、民生方面投入的资金总量如果确定的话,为减轻债务压力、偿还政府债务,政府就会压缩民生、基建方面的投入,这种情况是较为常见的。所以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其财政保障力度会造成影响,在基建、民生保障中投入的比例失衡,会给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一定制约。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
  (一)地方政府负债规模大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债务增速也持续提升。我国财政部门出具《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有关情况的报告》,提出当前债务余额的规模较大,债务增速较快,这是地方政府债务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面临的最大威胁。地方政府负债水平的红线,按照国际标准,负债率达到60%即达红线,但我国一些地区的负债率,尤其是地方基层政府部门的负债率甚至超过了百分之百,足以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着很大规模的负债压力。
  (二)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地方政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多样的负债。一方面,合法正规负债的范围有限,仅有财政周转金、国债转贷金,还包括《预算法》中明确规定的相关资金。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透明性差,有着较大的随机性,稳定性比较欠缺,地方财政职能发挥受到限制,给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困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风险抵御能力,大多数地区的还款来源都依赖土地,而我国房地产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加剧了债务风险,加之全球经济环境变化较快,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可控因素,若在某环节引发危机,整体经济发展态势就会受到蝴蝶效应影响,使地方政府部门抵御风险能力急剧下降,并且短时间内很难走出困境。此外,在融资方面,地方政府对银行过度依赖,尽管一些地区不断创新融资手段,但并未形成主流融资渠道,可供选择的融资路径仍然单一,影响着地方政府对债务结构的改进完善,尤其是期限结构方面,对政府债务风险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1]。
  (三)缺乏有效监管
  从借款来源上看,地方政府获得借款的方式较多,在实际操作中,担保、借款及挂账等形式存在较多,这对于债务监控来说,无疑加大了监控难度。如一些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融资平台,借助平台优势实施统借统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债务的使用方与来源方往往相互分离,融资平台实现借款之后,一般会交给其他单位,而在建设使用某融资项目的整个过程,融资平台都不予参与,这就使资金使用的“全貌”难以得到监控。此外,由于监控信息不对称,监控渠道不畅,质量不高,制定的各项监控措施难以切实执行,从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来看,时常会出现脱节现象,这一因素同样阻碍着债务监控的有效性。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对策
  (一)摸清债务规模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且尚有隐形债务未被发掘。从2016年IMF的测算数据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约有19.1万亿元,且以基层地方债务规模占比为多,所以要摸清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规模,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并且还要深度挖掘隐形债务规模,这将是一段时期内地方政府抵御债务风险的有力抓手。一是要完善对地方政府的制度引导,对其负债规模进行科学引导。二是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掌握识别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对负债规律进行针对性把控。三是針对隐形债务,要建立相应的追责制度,以硬性条款约束,实现债务规模的不断减小,分担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
  (二)拓展融资渠道
  针对地方政府抵御债务风险缺乏能力的问题,除了要集中进行学习培训,增加地方政府人员识别债务风险的知识技能以外,还要在融资渠道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首先,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保证政府发债权限。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且这种状况短期内较难得到缓解,因此,地方政府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决定发债,这种方法实事求是,只是在发债过程中具体的细节需要向上级部门汇报,提请通过后,按照正规的财政模式进行发债,及时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其次,基于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适度放开管理权限,尝试在金融市场竞争中引入融资平台,以对其资金结构进行改进完善,从而逐渐摆脱对银行的过度依赖。最后,在公共投资项目中,引导民间资本加入其中,特别是那些大型基建项目,在国际上经受了极大考验的大型项目,在利用民间资本进行融资方面,要鼓励其进行大胆尝试[2]。
  (三)强化债务监管
  导致地方政府举债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监管。一方面,我国当前的监管机制并不健全,基于此,国家财政部2017年与其他五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这项规定的发布,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管理监督,就要让社会大众具备一定的监督知悉权限,确保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短期来看,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于地方经济增长或有裨益,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会造成债务风险的急剧增加,从而阻碍经济的有序稳定发展。因此,要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要摸清债务规模,持续拓展融资渠道,严格债务监管,以降低债务风险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同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变化趋势分析[J].发展研究,2018(2):36- 37.
  [2]白景明.安徽、河南、河北三省“降成本”调研思考与相关建议[J].财政科学,2016(11):25- 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4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