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完善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与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企业为社会就业和国家税收创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创新和创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管理对自身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实际生活当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内控意识淡薄、缺乏具体明确的内控目标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等问题,建议小企业从增加内控意识,建立以人财物为核心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以及完善内控监督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2.054
  
  实际经济生活当中,小企业与中型企业在人员配置、资金资产规模、外部竞争环境、内部控制实施成本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一概地把中小企业混在一起提出统一的内部控制建议。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小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又于2017年6月29日专门针对小企业发布了《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7]21号)(以下简称“小企业内控规范”)的重要原因。
  由于发展规模较小、年限较短,组织结构也相对简单,加之缺失内部控制,导致小企业整体抗风险的能力较弱。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和风险,以及经营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成为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鉴于此,本文从《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出发,浅析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以防范和化解小企业风险,促进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根据《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一共分为16个行业,分别通过以下标准进行小企业的划分:
  通过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作为划分标准的有,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等4个行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是“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仓储业和邮政业务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工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營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批发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从业人员5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0万及以上”,交通运输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万及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物业管理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从业人员1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通过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作为划分标准的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资产总额100万元及以上”。
  通过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划分标准的有,建筑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营业收入300万及以上,且资产总额300万元及以上”。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2000万元及以上”。
  通过营业收入作为划分标准的有,农林牧渔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
  通过从业人员作为划分标准的有,其他未列明行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
  通过以上分析以及结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关于中型企业的规定可以看出,小企业一般人员为10人以上100人以下,营业收入一般在100万以上1000万以下,资产总额1000万以内(房地产类企业除外)。企业规模较小,人员少,营业收入与资产总额不高,抵御风险能力弱。
  2 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表现
  2.1 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内控意识淡薄
  小企业由于公司规模小,管理层级简单,人员和岗位配备不足,存在一人多岗,内部控制制度普遍缺失,或者即使有也是仅流于形式,未真正有效执行,大多是由单位一把手说了算,人治的色彩浓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公司上下,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觉得层层请示汇报,层层审批,影响工作效率,这使得内部控制建设的内部环境缺失。
  2.2 内部控制目标不明确
  有些一卡通小企业也重视内部控制,积极进行内部控制,但是内部控制的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了不少,但是制度流程设置不合理,可执行性较差。如有一个约20人的小企业,由于缺乏授权审批,所有的审批一律通过公司不少于5人的审批,审批层级多,效率低下,导致公司的业务推进缓慢,阻碍公司的发展,与小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所应遵循的适应性原则不吻合。也就是说,固化的内部控制未根据企业不断发展及变化的经营规模及管理水平等做出相应的调整;二是小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需从风险导向原则的角度出发,重点围绕将对内部控制目标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领域进行把控。对于小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应重点关注关键岗位人员、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重要客户和供应商管理等。但有些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却抓不住重点,内部控制里缺乏资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财务报销管理制度等,而是规定一些会议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保密工作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制度当中没有抓住重点控制领域,导致内部控制目标不明确,内部控制效果当然不理想,内部控制对公司发展的作用也就无法体现出来,还造成了内部控制资源的浪费。
  2.3 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实行建立、实施、监督及改进的管理闭环,才能发现制度的缺陷,进而对缺陷进行修正,进一步完善制度。监督制度的执行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制度的不断修正以使制度不断贴合公司的发展需要,发挥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外部监督体系,但是公司内部监督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小企业里更是由于成本、人员的限制不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监督机制的缺位,让内部控制制度无法通过机制实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也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流程设置不合理,可执行性不高,进而导致制度被弃用。   3 完善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从小企业内控规范可以看出,保证经营管理合乎法规、确保资金资产安全以及财务报告信息等真实完整可靠,是小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为了这一内控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建议小企业从以下方面完善内部控制管理。
  3.1 增强小企业负责人的内控意识,营造内部控制良好环境
  由于小企业规模小,人员少,因此完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那一套机制无法在小企业中发挥作用。对于小企业来说,影响最大的因素仍然要提高小企业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只有负责人摒弃人治思维,充分意识到以制度管理企业的重要性,才能确保制度流程不朝令夕改,保证规章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进而影响到公司上下严格依制度办事,违反制度遭受惩罚的氛围,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因此,根据小企业内控规范的规定,小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践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增强企业内部内控意识的最好方式。
  3.2 建立健全以人財物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
  小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应遵循风险导向原则、适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囿于自身业务规模、成本支出、人员等限制条件,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择重点领域进行管理,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最有效的控制。对于小企业来说,重点领域应集中在对资金资产及对人的管理方面,对资金资产的管理,包括税费、成本费用、重要资产等方面;对人的管理,不仅包括重要的客户及供应商,更包括对关键岗位上人员进行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报销管理制度、客户和供应商管理制度、员工守则等。其他方面的制度依据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水平的实际需要进行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过程当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采用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控制、内部授权审批、会计控制、财产保护、单据控制等措施,对企业面临的各类内外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如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控制措施因人员、岗位限制等原因而实施受阻,可以采取一些替代性的措施来进行控制,如交叉复用人员,以对交易文档进行定期的抽查或对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等。必要时,可以以外包的方式聘请外部机构协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3 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笔者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时,普遍反映企业内部之间、内外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机制的问题,小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导致部门决策时容易以偏概全,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也容易导致员工彼此之间互相猜忌,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因此,小企业内部应当注重好对信息沟通机制的建设,一是明确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请示汇报对象、信息传递的内容、传递的方式和传递的范围;二是小企业应广泛关注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加强与客户、供应商、投资者等之间的信息沟通;三是拓宽内部报告渠道,通过落实奖励,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通过设立员工信箱等方式,全方位鼓励并调动内部员工及外界相关方积极对企业内部出现的有损自身形象的各种违法、违规、违纪及徇私舞弊等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3.4 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企业要想建设高效的内控体系,使整个内部控制形成闭环管理,就得保证内控体系的所有环节均受到有效的监督。因此,小企业在进行内控时,必须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及管理需求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鉴于小企业规模小,人员少,成本资源限制等原因,专门设置内审部门或者内审专员来实施监督存在实用性不强,实施成本高的问题,笔者建议通过综合运用以下两种方式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监督:
  一是小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可以承担内部控制的监督责任主体,在企业内部细化内部控制监督的标准与方式方法后,通过定期性的常规监督检查,并重点关注因资源限制无法实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业务,业务流程发生重大变化,新业务和新技术的拓展,可能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业务等情形,对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分析与解决,形成报告,报企业负责人审阅。通过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以及具体实施,有助于不断提升内部控制能力,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二是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来实施内部审计,基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中立性和专业性,可以有效对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执行有效性、制度流程的合理性进行更好的监督评价,第三方中立机构可以以不同于企业内部人员的视角、旁观者的角度来更好地给企业把把脉,更容易发现问题。
  4 结论
  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管理与控制,通过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犹如人体一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实现对自身的有效管理,才能更好地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把握机会,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答记者问[Z].
  [2]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Z].
  [3]关于印发《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7〕21号)[Z].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8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