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公益事业现状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公益事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公益现状及其影响进行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案。旨在充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我国公益事业得长久稳定发展。
  关键词:公益现状 大学生 企业 应对方案
  1 公益现状
  (一)大学生公益活动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可参与的公益活动类型有限,大致可分为社区服务、城市运行和绿色环保。这些志愿活动大致属于临时服务,有着流动性高、重复程度强的特点,精神激励有限,很难激发大学生公益热情,也无法使得大学生持续、深入地参与志愿活动。缺乏可以将大学生专业特长与公益结合的公益模式,活动的广度、深度不足。[1]
  (二)企业公益活动较为粗放
  企业成为公益慈善新动力,但行动粗放。我国企业组织参与的公益活动大多形式单一,企业公益活动大都不能和企业特长及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企业公益活动的深度和质量有待提高。
  (三)求助者未得到有效帮扶
  据民政部的数据看:近五年社会捐款和志愿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公益事业积聚越来越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专业化志愿服务仅占比26.9%,服象对象满意度仅为9.2%。虽然如今公益项目花样繁多,但项目很难长期稳定的对困难群体进行帮助,甚至有些是“一次性”地、“走马观花”式地对困难群体进行帮助。[2]
  2 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志愿者的公益积极性下降,甚至导致公益志愿者流失
  我国众多的公益组织在组织招募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时,往往只是依据经验和惯例针对社会公众招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公益活动开始之初虽能积极响应,但固定且简单的活动内容、单一的活动方式,大都停留在基本的社会服务,久而久之,会出现志愿者的公益积极性下降,甚至导致公益志愿者流失。
  (二)企业公益积极性下降,公益行为有效性降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富有社会责任感,乐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的企业和慈善组织。他们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身体力行公益事业。但当企业组织参与的公益活动没有一个稳定的运行机制,企业的付出的物资资金得不到该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久而久之将会导致企业积极性减弱,甚至会流失掉。
  (三)浪费社会资源,志愿群体公益意识下降
  如今的志愿者公益行动往往是随波逐流,走形式,很多时候是组织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街头去村里,开展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则不愿去组织和参与。这样的项目存在的时间很短,一次性公益,会导致受助群体不能持续获得帮助。还可能会因此伤害到受助群体。长期下去会导致大学生公益的自主性降低,缺乏自主参与意识,社会服务意识薄弱,持续性变弱。
  (四)利己风气日益严重
  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志愿者参加公益实践的动机不单纯,因而导致参公益活动形式化,缺乏开创性,出现了“爱心泛滥”现象,部分公益活动对同一帮扶对象重复“献爱心”、重复“支教”,这导致大多数志愿者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考量公益的何种形式、何种方法对服务对象更具有实际意义。
  3 应对方案
  针对主要公益难题,经过探究我们提出几种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一)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性
  加强招募和培训这两个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性是十分必要的。在招募阶段通过线上注册信息和线下面试筛选两种方式提升专业性。首先,大学生在注册信息时,需填写所学专业和特长。企业注册时,需提交相关营业执照和主营业务信息。其次,项目组织者将邀请专家成立专业的面试团,不光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能力进行检验,同时,还要考察大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动机,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效果。根据公益项目对志愿者的需求类型、特长要求等制定好招募计划,并为每个岗位制定好明确的分工和技能需求,使大学生志愿者明白在将来需要干什么,提高做公益的质量,也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对于注册报名的企业,活动组织者也要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核实其真实性,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
  为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性,加强培训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应该是多方面的,通过邀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学校老师、专业的志愿服务者等专业人员为大学生进行培训。不仅仅是志愿服务本身,还应包括公益事业的理念、志愿者的个人文化和道德素质,最后是专业技能的培训。[3]
  (二)实现公益活动与专业特长精准匹配
  公益活动要秉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原则,将受助者的特定需求与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企业的业务优势进行精准匹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例如,少儿保护中心的心理疏导项目,招募心理学相关专业或有相关心理辅导经验的大学生和心理咨询企业等。
  活动组织者还应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将公益服务和专业特色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公益服务活动,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将专业发展和公益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公益服务中发挥专业特长,利用专业特长提高公益服务质量。企业利用其主营业务、行业资源,在做公益活动中给予受助者直接的帮助。
  (三)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公益活动应对接大学生、企业和受助者三大用户主体。长效激励机制确保了公益项目的吸引力和用户人群的稳定持久。就大学生而言,活动组织者与社会公益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借助社会资源,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益服务活动。活动组织者真实记录志愿者做公益情况,建议学校将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在评奖评优、党员发展、就业推荐、参军入伍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大学生在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与目标企业充分沟通交流,企业优先为优秀志愿者提供工作实习通道。这些对大学生的激励机制极大程度上点燃大学生做公益的热情,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公益事业。就企业而言,企业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可以树立良好的公益形象。企业在公益活动过程中,可以在受助者群体中开发潜在客户,实现客户引流。例如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在做和敬老院、残障学校相关的公益活动时,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寻找目标客户群体,实现经济效益。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企业能与本行业、本领域相关的大学生进行交流,发掘优秀的大学生人才。对于受助者,活动组织者应当根据受助者的特定需要开发公益项目,从而为求助者提供更专业、更持久的帮扶,真正满足其需求。[4]
  4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因此,社会資源在公益领域是否得到有效配置是至关重要。通过对我国公益现状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出有效解决目前部分公益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为我国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瑞芝,吴唐燕.能力本位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的实践——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4).
  [2]张雯婷,黄悦迪,韩雨蓉.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公益互动平台研究[D]. 上海: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17.
  [3]张春梅,马智群,孙桂香.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9(20):189-190.
  [4]张鸯,周炜,周立超.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26):198-199+2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9838.htm